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杨亿“大亦了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8-05-30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当时有个人用此话说汉末神童孔融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而孔融立即回击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意思是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显然现在就是笨了。那人听了很尴尬,本来觉着小孩好欺负,没想到白白地被这个小孩给羞辱了一顿。

  古代史料记载下来像孔融这样的神童还有很多,的确正像那人所言,有的神童到大了就淹没在人海里,再也没有闪过光;然而有的却非同小可,持续了神童的神话,长大后成为栋梁之材。宋代的杨亿就是“大亦了了”的典型一例。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他七岁时就能作诗写文章,与客人谈论,显得很老成,十一岁时才学已经名闻全国。就连宋太宗都听说了,他还不信,专门派人去考察,结果属实,并把杨亿带到京城面见太宗,果然才华了得,连续三天应对,考试诗赋五篇,都是下笔就成。太宗对他大加赞赏,认为是一个奇才,就授予秘书省正字,特地赐予官袍和官牌。

  从此以后,杨亿在文化方面的才华和贡献大放异彩。

  淳化年间(990-994),杨亿到朝廷为太常寺奉礼郎,就读于秘阁。在此期间,向太宗敬献《二京赋》,参加了翰林考试,赐予进士等级,升任光禄寺丞。太宗举行后苑赏花曲宴,特召杨亿旁边作诗,杨亿又献上《金明池颂》,太宗则当场向宰相诵读杨亿写的警句。淳化二年(991)三月,再次举办苑中曲宴,杨亿又献诗。至道二年(996)春,杨亿升任著作佐郎,还任过越王生辰使。这时杨亿的文章已经盛名天下,公卿大臣的上表奏疏都要借用杨亿的文辞。

  宋真宗即位后,破格升杨亿为左正言。诏令钱若水撰修《太宗实录》时,钱若水上奏请求杨亿参加,《太宗实录》共八十卷,由杨亿单独起草初稿的就有五十六卷。真宗称赞杨亿擅长史学,后授予左司谏、知制诰,赐予金紫之衣。景德(1004-1007)初年,杨亿主管史馆,修撰《册府元龟》,该书的体例编次都是杨亿决定的,其他人分别撰写每篇序言,诏令让杨亿审定后才能使用。《册府元龟》写成后,其升为秘书监。景德三年(1006),召任翰林学士,又共同修撰国史,凡是变化的体例都出自杨亿之手。天禧四年(1020),杨亿成为翰林学士,接受诏令注释真宗文集,又兼任史馆修撰、判馆事,代理景灵宫副使。可惜的是,当年十二月,杨亿因病英年早逝,时年仅四十七岁。

  神童杨亿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所展现的卓越才华,足以令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耀眼的光芒。不仅如此,杨亿特行独立、一身正气的做人处事风格更是值得称道。

  杨亿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馆阁从事文字工作,尤其是担任过知制诰、翰林学士的职务,当属典型的御用文人,他却毫无奴颜媚骨,敢于坚持正义。至道元年(995年),太宗亲自制成九弦琴、五弦阮,并向臣下炫耀,结果引得一大帮子文臣争相称颂拍马屁,唯独杨亿进言表示忧虑,因为他担心皇上因爱好影响政事。杨亿性格耿直,敢于直谏,真宗搞祥瑞封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又是他出来竭力反对。杨亿身处最高权力中枢,却不为权势所扭曲,始终独善其身,保持了独立的人格,不失真性情真气质,的确难能可贵。(刘永加)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