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素筵罗汉菜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6-01

立祥 作

  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藏语称“萨噶达瓦节”,南传佛教称“卫塞节”,意为月圆日,雍和宫以农历计时,称为“释迦牟尼佛千供法会”。这日与佛陀一生中三件重要的大事即诞生、成道、涅槃联系在一起,是个三期同庆的吉祥日子。1990年5月,在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倡议下,汉传佛教各寺院也将农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佛陀纪念日,称“佛吉祥日”。

  雍和宫从农历四月十三日开始举行法会,四月十五日是正日子,在各殿内的佛像前,僧人们将数百盏酥油灯一一点燃,案前置铜奔巴壶,内盛甘露水。四周环绕着铜水碗、各种鲜花、供果以及用酥油塑出的五彩缤纷的花草。每种供物均为一千件,以示千供。这日来寺院内礼佛听经的人多,大家怀着“乐善好施、利益众生”的美好愿望,进行布施、转经轮、绕寺、礼敬祈福等活动。

  时至中午,雍和宫还要进行舍斋,菜名称“罗汉菜”,即以黄花、木耳、香菇、冬笋、面筋、玉兰片、荸荠、豆腐、白菜、胡萝卜等合煮在一锅,再加少许素油而成,是别具风味的素筵。

  罗汉菜名称的来历

  唐宋以前罗汉菜制作相对简单,是将选用的原料合煮一锅即成,后因大的佛事活动,诸如讲经、受戒、礼佛等,其制作逐渐讲究起来。至清代罗汉菜成为宫廷御膳房常做的名菜。慈禧太后对“罗汉菜”喜爱有加,故出现了“罗汉全斋”“罗汉菜心”“罗汉豆腐”“罗汉面筋”等素食。清人薛宝辰《素食略说》云,“罗汉菜,菜蔬瓜之类,与豆腐、豆腐皮、面筋、粉条等,俱以香油炸过,加汤一锅同焖。甚有山家风味。太乙诸寺,恒用此法。”民国年间还印行了以《罗汉菜》为名的期刊,内容以佛教故事为主,设计朴素,图文并茂。

  罗汉菜的典故有二,其一,相传古时候一寺院众僧外出化缘,回到寺院后发现每人所得甚少,无法单独成菜。此时,一僧建议混合成一道菜,当即数人头,正好18,故名十八罗汉菜。其二与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十八罗汉有关,意为此菜由十八罗汉加持或者施舍而成。其中精选各种素菜为原料,一般为十八种,与“十八罗汉”同数,也是对罗汉广为行善、弘传佛法的敬仰。

  食素斋保持清净之心

  说起素斋,还要从佛教传入我国后说起。从梁武帝始,汉传佛教成为素食的宗教,使得素食在民间广泛传播。经数朝后,素食烹饪技巧越来越高,清代出现了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的区分。宫廷御膳房专设有素局,至光绪一朝,御膳房素局就有27人之多。清末京城民间还出现了素菜馆。寺院素食又称为“释菜”,其厨房称为“香积厨”,取“香积佛及香饭”意,烹调简单,就地取材。《清稗类钞》载,“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寺院素菜最为著名者即“罗汉菜”,亦称“罗汉斋”。

  其实,生活在雪域高原、蒙古草原的藏传佛教僧众,在每日饮酥油茶、奶茶的同时,一般不戒肉食。但是作为藏传佛教信众,要食“三净肉”,即“眼净、耳净、心净”。眼净为不能看到宰杀牲畜的情景,耳净为没有听到宰杀牲畜的声音,心净为自己的内心没有宰杀牲畜的念头,其本意是不杀生的慈悲精神。食罗汉菜就表达了信众爱护生命、保护自然的清净之心。

  食罗汉菜感受简单生活

  做罗汉菜舍斋,表示对佛祖的虔诚纪念,也有洁净众生心灵之意。上海玉佛寺罗汉菜的18种烹饪原料为:花菇、口蘑、香菇、鲜蘑菇、草菇、竹笋尖、川竹荪、冬笋、腐竹、油面筋、素肠、黑木耳、金针菜、发菜、银杏、素鸡、马铃薯、胡萝卜。赵朴初曾为之题词:“精心调五味,宾主皆欢喜;舌齿永留香,万方敦友谊。”

  许多老僧人在动筷用斋之前会合掌默念经文,这是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因为每粒粮食都来自众生的供养。一日三餐,是功课,亦是修行。食到口中的罗汉菜,没有油烹、火烤后四溢的浓烈香气,十分素朴、平和。人们在每一种食材中,渐渐品出了食物真正的滋味,是一种与自然的融合,与万物共生的回归。

  应该说,雍和宫佛吉祥日的罗汉菜,保持着其特有的北京佛教文化色彩。近年佛吉祥日雍和宫的罗汉菜要做十多锅,这是除每年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纪念日施粥之外,又一次僧俗共用的斋饭。到了这一日,古朴典雅的雍和宫佛学院院内和各个学堂座无虚席,人们以虔敬之心品尝着罗汉菜,莲花在园,清凉在心,此刻会觉得生活如此简单而又丰富。(李立祥)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