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6-07展思门 TAKEFOTO供图
巩华城位置示意图
正在修缮之中的巩华城扶京门箭楼 张荑 摄影
北京有很多古桥,其中京东八里桥、京西卢沟桥、京北朝宗桥被称为拱卫京师的三大古桥。三大古桥历来都是交通要道,担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也曾为守卫北京发挥了巨大作用。三大古桥中,卢沟桥与宛平城、八里桥与通州为众人所熟知,而朝宗桥与其附近的军事重镇巩华城,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
朝宗桥与巩华城均位于昌平区沙河镇。沙河为昌平区南部的平原区,素有“京师之枕”、“甲视诸州”的美称。温榆河上游南沙河、北沙河、东沙河于此汇集,因此沙河是京城北部的重要门户。旧时的沙河承载着谒陵随扈大臣、驻防、经贸等多种重要功能,也是明清帝王谒陵和北巡驻跸必经之地。相传明成祖朱棣曾因沙(杀)河谐音不吉利,欲改“沙河”为“金河”,但百姓还是将这条河称为沙河。
沙河镇位于燕山山脉脚下,面积56.5平方公里,是一座景色秀美、历史悠久的古镇。沙河两岸在宋、元时期十分荒凉,人烟稀少,仅南沙河北岸有少数人家居住,赖以捕鱼为生。因曾经的沙河通行只能泅水过河,当地村民愿求济水平安,将村名取为安济村。这里的自然风景如画,河流宽阔、碧波闪烁、蜿蜒流淌、直向天际,故被赞为“安济春流”,是燕平八景中唯一的河流风景区。燕平八景形成于明代中叶,分别是:松盖长青、天峰拔萃、石洞仙踪、银山铁壁、虎峪辉金、龙泉喷玉、安济春流和居庸霁雪。
作为京城北部的交通要道,沙河地区商贾云集,有不少客商在此开设商铺,便出现了“沙河店”的称谓。由于南北沙河均商贸繁华,分别称为沙河南店与沙河北店。沙河南店为今沙河南一村,北店为北二村。明《隆庆昌平州志》载:南有沙河北店、沙河南店。明永乐年间在沙河兴建行宫,并驻扎护军,此为巩华城的前身。嘉靖皇帝下令修建了环抱行宫的方形城池,并赐名为巩华城。
明嘉靖年间,都督佥事孙堪赋诗《沙河晓发》:“月斜犹带雨,日出渐收云。凉入青郊透,阴从碧树分。幡幢看熠耀,缟素尚缤纷。无限仙凡意,名香宝鼎焚。” 都督佥事是官职名称,即中央军事长官的助手,孙堪应是筑起巩华城后来到沙河,并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在天气凉爽的春夏之交,笔者到沙河寻访古迹,虽无法体会到孙堪诗中的意境,却也能感受到沙河旧时的重要地位。
巩华城尚余四券门
巩华城位于京藏高速沙河大桥东侧1.2公里处,占地1500亩,东、西,南、北的距离均为两里,呈四方形格局,是沙河镇最著名的历史遗迹。
明成祖朱棣迁都于北京后,即选定昌平天寿山作为皇家陵寝。为解决北巡出塞和后代谒祭皇陵之需,永乐十九年(1421年)在南、北沙河之间的开阔地建造行宫,作为驻跸之所。早年的行宫周围没有城池护卫,曾屡被南北沙河泛滥的洪水所冲毁。明廷也曾多次进行重建,比如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就曾大修。到了嘉靖年间,明世宗下令于1538年5月28日破土动工,在沙河店以东修建行宫和环抱行宫的方形城池,并取巩固华夏之意,赐名为“巩华城”。于是,巩华城这个“南护神京,北卫陵寝”的重镇建成,并同时成为皇家祭祖活动的一个安全、便于安顿行程的“展谒皇陵中道休憩”之所。
巩华城素有京北小皇城之称,共设有四个城门,其中南、北、西面的三座城门都在城墙的中间位置,只有东侧城门处于东墙中间而偏向北的三丈处。城门均由皇帝亲自命名:南曰“扶京”,西曰“威漠”,北曰“展思”,东曰“镇辽”。四门均有瓮城,现四券门及瓮城保存完好,城墙大部已经毁损。
整个扶京门保存得较为完整,城墙高达9米,内夯黄土,外以青砖包砌。城墙破损处可窥视到青砖内的夯土,瓮城东西两面还各有一座闸门式城门(东门已堵),门内设有千斤闸,千斤闸的沟槽部位保存得较完整,城门上为闸楼。扶京门的建筑制式和北京城的正阳门相仿,为明代皇帝出入巩华城的必经之路。其瓮城正中门洞上方为一石制匾额,上书“扶京门”三字,大约是寓“拱护京师”之意。南门的正中上面是“巩华城”匾额,材质为汉白玉,“巩华城”三个字依然清晰。
巩华城遗址还有另三座残缺的瓮城:北边是展思门,寓意“展望皇陵思念祖宗”,展思门的门额镶嵌在瓮城的大门上,保存得较为完整;西边是威漠门,城门上书“威漠门”, 漠北是长城以北地区,当时为蒙古贵族把持着,此门名称寓意明廷威严远及漠北;东门是镇辽门,明王朝一直将辽东地区视为头等边患,所以镇辽门寓意深刻。巩华城的城门匾额,都是用汉白玉制成,均为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严嵩手书。严嵩虽为奸臣,但他的书法确实不错,而且巩华城也是严嵩建议修建的,《明实录·世宗嘉靖实录》记载,严嵩上奏:“若鼎建行宫于中,环以城池,设官戍守,宁独车驾驻跸为便,而封守慎固,南护神京,北卫陵寝,东可以蔽密云之冲,西可以扼居庸之险,联络控制,居然增一北门重镇矣。”巩华城建起后,朝廷派驻军队,由勋臣镇守,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改为副总兵,以后又改为守备,巩华城的营兵满额时为3000人。
朝宗桥 张荑 摄
俯拍巩华城 TADEFOTO
李自成进京前在此指挥
巩华城城墙四角均设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四门浚池处设有吊桥。在南城门的东西两侧有水门(称水关),用石条垒成,城内污水和雨水由此流入南护城河,再注入南沙河中。南门和北门各有3座千斤闸,东、西门各设有一座千斤闸。
巩华城内有行宫,行宫占地为2.4公顷,周长196丈,南北150米,东西160米,约呈矩形,夯土包砖。城建于高台之上,行宫的原址高于民宅。明林垠《沙河行宫诗》有描绘:“宫殿连如云,城楼入汉低,寒鸦如望幸,朝夕自悲啼。”
行宫正门朝南,辟有三门,正中为龙跸门(南门),为皇帝专用。两侧各有掖门,为文武大臣们出入用。东南角有小角门,为看守太监们使用。门前各有石桥,石桥为汉白玉御路。行宫的东、西、北均有宫门,东门为丽春门、步和门,西门为延秋门、宣泽门,北门为宁远门。
行宫内布局分为三路,中路建筑为帝后梓宫停放与祭祀的地方,中路依次为龙跸殿、广载宫,龙跸殿为正殿,面阔7间,进深5间,用于停放帝后的灵柩。西路是景惠殿、翠凤宫、会祉宫,东路建有凝禧殿、华莺宫、集祥宫。行宫东西路建筑为帝后寝宫,周围官舍为随扈大臣安歇之所。行宫外的东、西、北三面有营房数百间,专供于守卫官兵使用。行宫建筑是黄琉璃瓦封顶,外围墙为红色,红黄色调匹配,金碧辉煌。不过,行宫于1932年被拆毁,现在只留下遗址。
明中叶后期,特别是温榆河疏通后,水运从通州通过沙河可直达巩华城下,有了京北水陆交通的便利,巩华城一度鼎盛。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打巩华城,城墙西北段被起义军的炮火轰塌,守城官兵献城投降,起义军占领了巩华城。当时城中的行宫尚存,李自成当晚住进行宫中,并把此处作为进攻北京城的临时指挥部。
清代时,巩华城虽然仍有驻兵,但已不具备原有的作用。清朝末年,巩华城已经破败。前人有诗曰:“负此嘉名曰巩华,漫漫一望总平沙。琉璃古瓦前朝院,此外居民共几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巩华城遭八国联军掠抢焚毁。
2014年4月,北京市文委与昌平区文化委共同启动巩华城大修项目,目前已经开始对四个城门进行修缮。据了解,巩华城“修旧如旧”,未来将是沙河新城和昌平科技商务区的核心景观。
朝宗桥保持原貌
明朝为谒陵和北巡之需,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先后拆掉南北沙河上的木桥,改建为石桥。北石桥曰“朝宗”,南石桥曰“安济”,两桥堪称姐妹桥。朝宗桥位于沙河镇北端,横跨北沙河,也称为沙河北桥,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塞北交通的重要桥梁。朝宗桥原为京昌公路北沙河路段的通行桥梁,现为G6京藏高速路西侧进京方向北沙河上辅桥。
朝宗桥在沙河村的西北,东临巩华城展思门。朝宗桥为七孔石桥,桥面东西两侧装有石栏望柱各53根,柱髙1.6米,每边宽0.38米,望柱间加石栏板,桥栏两端石上雕饰云头,所用石料均为花岗岩。为减缓洪峰和冰块对桥墩的冲击,将桥的上游河道修成“C”形弯道。桥全长130米,宽13.3米,中间高7.5米。“朝宗”一词,始见于《诗经》“沔彼流水,归宗于海”。沔是指今日汉水,这里把沔水比作诸侯,大海喻为天子,沔水流入大海就寓意诸侯朝见天子。
明《隆庆昌平州志》载:“朝宗桥在州治南二十四里沙河店北一里许,乃东西两山口河水历三十余里会流于此方折而东故名。”明朝为谒陵的需要,曾在此修建过秋架春拆的临时性木桥,在明正统年间拨专款建石拱桥。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安济、朝宗,二桥皆正统十二年(1447)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寿建。”即南北沙河上营建石桥二座,安济桥和朝宗桥相距5里,一南一北,与巩华城成鼎足之势。
朝宗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桥下的北沙河发源于北京昌平关沟山上,沙河的下游是温榆河,温榆河流入海河进入渤海。温榆河的水源甚多,主要出自西山和北山诸泉,传说古人称之为“百泉水”。根据诸泉之水的来源,分别汇成温榆河上流三大支派,即:源出西山诸泉之水有二,一支正源径流为北沙河,又称双塔河;一支位于北沙河南面,即南沙河;另外一支源出北山诸泉之水,为东沙河。早年每逢暴雨季节,洪水经常泛滥,辽金时期沙河上的木桥经不起洪水的冲击,常被冲垮。
1937年7月,侵华日军炮轰朝宗桥,至今还留有痕迹。后来安济桥因年久失修,结构损坏,建高速公路时被拆除,原址建起跨越北沙河的钢筋水泥大桥。而朝宗桥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击,依旧坚固如初。从明朝到今天,朝宗桥已被多次维护修理。
朝宗桥北端东侧有万历四年(1576年)所立石碑,螭首方座,通高4.08米,碑身宽1.1米,厚0.39米,高4.08米。碑额镌篆书“大明”二字,碑身两面均楷书“朝宗桥”,阴面左侧落款“万历四年岁次丙子仲夏立”。为明神宗万历皇帝御笔,现保存完好。碑顶正、背面皆有二龙戏珠,共刻有四条盘龙戏二珠。有趣的是四个龙头不在正面和背面上,而是俯趴在碑两侧向下低着头。
关于朝宗桥,在沙河方圆几十里流传着一个故事:在明朝前,沙河上没有石桥,明皇帝在昌平修建了皇陵后,为了通行便利,朝廷派遣两位大臣分别在南北沙河上建桥,忠臣赵朝宗负责建沙河北桥,另有奸臣修建沙河南桥。建南桥的奸臣偷工减料,贪污了大量建桥的工程款项,但其完工快,总花费反而不高。奸臣赶紧进京向皇帝报功。与此相反,赵朝宗奉公守法,严格按照规制建桥,清正廉洁,对皇帝派来巡查的太监招待不够热情。太监遂进谗言,说赵朝宗“工期迟缓,耗资无当”,把赵朝宗说得一无是处,而把南桥如何壮观坚固吹嘘了一番,皇上听了很高兴。北桥工程竣工后,赵朝宗回京交旨,所花费用确实比南桥高,皇帝听信谗言,未经认真调查,即将赵朝宗处斩。
几年后,京北连降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沙河水暴涨,水流湍急,结果南桥一下就被冲垮,北桥却岿然不动,桥体毫无损坏。皇上得报后,立即派人查明事实真相,方知受骗,遂将贪赃的奸臣及欺君的太监斩首。皇上为弥补自己的过失,于次年命人在石桥北东侧立石碑,两面都刻“朝宗桥”三个大字以作纪念。这虽只是一段民间传说,但朝宗桥质量确实坚固,至今还屹立在北沙河上。
沙河还有多处明代庙宇
沙河的七里渠在明代成为一个村落,因村东面有一条七里长沟,曾称之为七里沟,明代后期改称为七里渠。1957年七里渠划分为七里渠北村和七里渠南村两个村庄。1958年11月,七里渠两个村庄均归属小汤山人民公社,1960年后隶属中越友好人民公社,现为七里渠乡。
从七里渠村中心小学往南800米,有一座建于明代的观音庵,占地面积约7500平方米。正门朝南,为红油漆双开大门,门前上方正中有黑底金字匾额“古刹观音庵”,因曾有其他僧人居于此,故将庵字涂抹。门两侧有对联:“南海绿竹千年翠”、“西方莲花九品香”,门外两侧是一片翠绿的竹林。观音庵现存前殿、中殿、后殿和寮房。前殿面阔三间,灰筒瓦硬山卷棚顶。中殿面阔三间,灰筒瓦硬山顶调大脊,前有粗大的古槐一株,为一级保护古树。后殿面阔五间,灰筒瓦硬山顶调大脊,苏式彩画,现已改为硬山合瓦清水脊。三重殿维修后保持原有的风格,已经过修缮,焕然一新。原始围墙已毁,现在的围墙是新建的,但庙内建筑基本完整。各殿均经修缮,现保存完好。
七里渠观音庵是昌平地区规模较大的庙宇,前殿供奉着弥勒佛,中殿供奉着观音菩萨。前殿有北京市昌平区文物管理所监制的“七里渠村观音庵”明示牌,对观音庵有所介绍:该庵始建于明朝,清朝多次修缮,四进式院落,当时是京北香火较盛的寺庙之一,山门及两庑配殿毁于何时不详,仅存中轴线上的前、中、后等殿,为清式建筑。观音庵在清朝中期最为鼎盛,曾常驻僧人二百余人。
庵内最著名的是中殿门前西侧的古槐树,树干粗壮,需三人合抱,直径约有1.4米左右。尽管树龄已有几百年,却仍枝杈蓬勃,春、夏、秋季枝繁叶茂,是较稀有的明代古槐树。
除了观音庵,沙河还有不少庙宇。沙河镇工商街有座沙河关帝庙,也称之财神庙。关帝庙坐西朝东,庙门直对着巩华城的威漠门瓮城,现仅存三间正殿,筒瓦硬山卷棚顶,前出廊,建筑格式比较特殊,正殿左右各有耳房一座。正殿供奉“利市财神关圣帝君”塑像,旧时适逢沙河店铺开张或重张之时,店铺掌柜的都要带着大小伙计们在此祭祀财神,祷求生意兴旺。
沙河的于辛庄村北有座五圣庙,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村里众人筹集善款重修。庙分东大殿和西大殿,门前有古槐数株,现有山门殿,面阔三间,筒瓦硬山箍头脊;正殿面阔三间,据资料记载原应为大脊,现为筒瓦硬山箍头脊,前带廊。以前院内南北两侧有配殿,不知何时被拆除了。
西沙屯村的小学旁有座药王庙,始建于明代中后期,是一座规制较全、占地面积较大的庙宇,号称“京北第一庙”。寺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山门为歇山大式做法。布局分三路,东、西两路建筑今已无存,中殿带有月台,两旁竖碑,后殿有五间房,中殿毁于三十多年前的一场火灾。现仅存山门和后殿。
因有行宫与巩华城的存在,历史上的沙河是北京城衔接居庸关、十三陵的重要存在。如今的沙河仅保存有城门遗迹与一些庙宇,自然是无法吸引行程短暂的各地游客,但笔者一番探访,却也颇有收获。北京的历史,北京的文化,与这些几近被历史湮灭的遗迹是分不开的。(张荑)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