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6-08茶是优雅、温情、清芬的;喝茶是享受生活、修身养性的乐趣之一,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道更有诸多讲究。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悠久茶史,更有闲时品茗的传统习俗。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形成了国人风格多异的饮茶方式。据说,在湖南一些农村,有连茶叶一起咀嚼入咽的习惯,称为“吃茶”;用小盅细品慢饮,先闻其香,后观其色,重在意境,妙不可言,称为“品茶”;后来,又有广东人、日本人喝茶讲究的精湛茶道“功夫茶”;而介于“品茶”与“功夫茶”之间,以清凉解渴为目的的饮茶,则称之为“喝茶”。
品茶,我是没有功夫的。后生年轻,不曾静下心气来细细品尝泉之甘洌、茶之清芬,只是隔雾观花似的朦朦胧胧感觉到爽口好喝而已。直至一日,好友送一袋新茶,说是上好的“天目青顶”。在名茶意念趋使下,我忙不迭地拆开包装,果然不同凡响,那片片形如柳眉,色似翡翠的绿色精灵,散发出幽幽的香味。当一小撮绿色跌入茶器,沏下沸水,美则美矣;但见冲泡在杯里的幼芽,漂浮如鱼游在水中,满屋飘忽起丝丝缕缕、清清淡淡的芳香。深深吸入袅袅绿雾,醇香轻轻导入腹中,便有一缕幽香缠肠绕壁;一小口新茶入口,微苦中竟有一种滑溜溜的生命感觉;味觉向内转,悄悄尾随毛孔四散,浑身通泰,至此,心中沉积已久的抑郁之气尽吐,襟怀豁然开朗。于是,那香味便在我的心底落地生了根。
“自古高山出好茶”,说得不错,精品茶要产于多缥缈云霞的山地谷间,在大自然的灵液琼浆中孕育出来,在慢慢的品尝之中得真味。
一杯茶,一缕阳光,也能给人们带来闲适。春夏时节,花草葱茏、绿树掩映,摆上几个藤木圆桌和红木小椅,在镂花的洁白桌布上安置好茶具,添上一壶明前茶,围桌而坐,尽情享受大自然美景是多么的浪漫舒心!倘若没有绿草茵茵的私家花园,那么在精心布置过的蜗居里,与紫砂壶为伍,享受温情的下午茶,也会舒缓压力、松弛身心,简单而随意,别有一番轻松自在。
休闲本身是一种心情。时下,我们的周围已被重复滥用的“休闲”词语所覆盖,而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茶馆正在悄然而起,且有许多时髦叫法:茶楼、茶坊、茶肆等等,在都市的喧嚣中,确实让许多人找到了精神皈依,品茶从来没有被赋予这么浓厚的时尚色彩。
老实说,在江南水乡临水而筑的茶屋喝茶,味道就妙些;人们在吃茶聊天的当儿,看看水上风情,听听世间杂事,舒适而平常。或在潇潇雨夜,邀三两好友,升一红泥小炉,清泉绿茗,举杯对饮,促膝长谈,岂不快哉!亦或独坐书房,清茶在握,读一卷书,不也悠然?以这样的心境,这样的情怀去品茶,茶味自然就来了。
在我们饮食中,细究茶与酒的关系,颇为有趣。记得一位作家曾把国人饮食与性格的关系划分为两类:杜康型和陆羽型,李渔也在《闲情偶记·饮馔部》中写道:“果者酒之仇,茶者酒之敌,嗜酒之人必不嗜茶与果,此定数也。”此言妙哉!的确,饮酒和品茶在很多方面有着完全相反的特征;酒以陈酿为好,茶以新茗为佳;酒以“众乐乐”群饮为好,茶以“独乐乐”独斟为佳;酒以豪饮为上,茶以细品为佳。酒是发散的,使人兴奋,茶是收敛的,使人清醒;饮酒上瘾,容易使人头脑发昏,饮茶成癖,容易让人性格孤僻,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化功能上看,酒能助人解除名教,茶能使人超越世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饮酒与品茶,不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性格特征,而且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若问喝酒和品茶谁优谁劣?实则很难回答。酒属感性,茶富于知性;酒是诗,茶近乎哲学。如果说,酒如北京故宫,茶则像苏州园林;酒是《英雄交响曲》,茶如《春江花月夜》;酒像红闷猪蹄,茶似清笋蒸虾;酒与茶都能让人一杯在手,其乐融融、兴趣盎然。因此,二者各有千秋,不可同日而语。
周作人先生曾说:“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瞬间体会永久。”我想,这才是喝茶的要义吧!(刘凡渝)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