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6-25八大山人,一个王孙,一个和尚,一个疯子,一个画家。三百多年来,他留给我们一个极模糊又极清晰,极卑微又极伟岸的身影。他以豪迈沉郁的气格,简朴雄浑的笔墨,开拓了中国写意画的全新面目,其画风远被数百年,影响至巨。三百多年过去,“八大山人”这个名字广为世界认知并且推崇。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八大山人”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
家国巨变,成为贯穿八大山人一生的无尽之痛。作为大明宗室的后裔,他不用大清年号,只以干支和岁时纪年;不用真名,不让一个他不喜欢的“人间”玷污他的名字,正如他在一首题山水画的诗中所写:“只可穷逸留话柄,不将名姓落人间。”他穷困一生,或避祸深山,或遁入空门,最终逃遁于艺术。他用数以百计的名号来掩盖自己,当代研究者收集到的印章就已近百枚。这些印章,是我们大致断定他的作品创作年代的依据,也是我们把握他思想和处境变化的参照。
初为僧时的“传綮”:“传”是辈分,也是传承,“綮”是大义妙门;“刃庵”:“刃”,是妙悟之刃,禅宗所谓“两头共截断,一剑依天寒”;“雪个”:茫茫雪中独一个,以“雪”表“雪恨”,亦为不可;“个山”:《个山小像》蔡受有跋:“个山个山,形上形下,圜中一点。”六十岁以后除“个山”外,其他名号不再见用,并将“山”字略去,独用“个”字。“个,个”,“无多,独大”,孑然一身,立于“圜”中。
朱明遗民中的反抗者不乏大家魁硕,他们或战死沙场,或顽强守节,兢兢于末路。作为王室后裔,遁入空门,节操何在?八大山人的内心是有自我谴责的。直到四十一岁时,他还用“枯佛巢”和“土木形骸”的钤印:恨自己与“木人”无异。四十六岁时又启用“怀古堂”印,恨自己不能像伯夷、叔齐那样南山采薇。中晚年相继出现的“驴”、“驴屋”、“驴屋驴”、 “技止此耳”的题款和印章,更有一种讥讽自己无能的自责在焉。以名号自嘲是当时士子的通习,也有佛典依据:“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本源之性,何得有异?”但八大山人并非纠缠于僧人情结,而是在自我压抑中自渎自谑。他是坦诚的。
明朝遗民视与清朝妥协为耻,多取沉默的拒绝姿态。从五十六岁到五十九岁,八大山人在画上用“口如扁担”、“其喙力之疾与”两枚闲章,落“个相如吃”(和司马相如一样口吃)的款,以表现自己的“哑于言”。在他,是语疾,更是智慧。不语,哑,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显示出一种寻求独特语言形式的坚韧。“浮沉世事沧桑里,尽在枯僧不语禅”,作为艺术家的八大山人,一生都在奉行这个“不语禅”。有人因此称八大山人为“沉默的智者”。
晚年,他的笔墨渐趋平和,寄托日益遥深,最终以“八大山人”名号作结,并联缀如草书的“哭之笑之”。
所有名号中,“八大山人”的争议最多,至今未有定论。“山人”即在野者。八大山人终生未仕,自是“山人”;而“八大”的来历却众说纷纭:清代除《八大山人传》的作者陈鼎认为“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之外,《八大山人画记》作者龙科宝的说法是“山人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遂自号八大山人”。《国朝画征录》的作者张庚也说“山人……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类哭之笑之字意……”
两种不同的说法中,陈鼎的说法容易引起疑虑。清初大行文字狱,前明宗室如此高调,恐难免引来杀身之祸。
一般认为龙科宝和张庚的说法较接近八大山人的本意。龙科宝是与八大山人有过直接交往的人,张庚(1685-1760年)是清代的绘画兼绘画理论大家,他们对八大山人的理解应该不至于太感情用事。
八大山人曾为《八大人觉经》题跋,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理解:“经”者,路也。《八大人觉经》讲到人的八大觉悟,世人必须自我解脱,八大山人从中得到开导,故以“八大”自号。这样的解释应该更合乎他的思想历程。
八大山人自己从没有对“八大山人”这个名号作过任何解释,对当时别人的种种猜测也不置可否,似乎是有意留下一个让人苦思不解的谜。想要得到准确的答案,绝非易事,但也似乎并无绝对的必要。因为有一点是明确的——“八大山人”就像一座古怪离奇的桥梁和一杆时隐时现的风向标,通往他那悲苦苍凉的一生和痛苦煎熬的心路旅程。
他无力与命运抗争,却又无法克制内心的痛苦。正是这种扭曲的外部世界和扭曲的内心,造就了一个将绘画语言发挥到极致并赋予新生命的画家,同时也使他成为一个最难读懂的画家。清姜怡亭在《国朝画传编韵》中写到:“山人有仙才,题跋书画多奇致不甚解。”当时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三百多年后的今天。
八大山人以避世的姿态度过了八十年的漫长岁月,把对人生的悲伤和超越,用奇绝的、自成一格的方式,给予了最为充分地传达。在他创造的怪异夸张的形象背后,既有基于现实的愤懑锋芒,又有超越时空的苍茫空灵。他的书、画、诗、跋、号、印中隐晦曲折地表现出对不堪回首的故国山河的“不忘熟处”,内涵丰富,意蕴莫测,引发无穷的想象,留下无穷的悬疑。这使得今天无数自命不凡的画匠,只能以渺小的荧火点缀在他脚下。(陈世旭)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8-06/21/content_258544.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