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8-07-06在《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一段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学会了这首琴曲,可以进一步学点别的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学到它弹奏的技巧啊!一段时间后,师襄子又让孔子学新曲子。孔子深沉地答道:可我还没有了解这首曲子表达的意趣啊!我还不知道它是歌颂谁啊!于是,孔子专心一致,每天昼夜不停地苦练。有一天,孔子突然脑洞大开,兴高采烈地和师襄子说:我已经知道它是歌颂谁了,这首曲子描写的就是周文王啊!师襄子避席叶拱而对曰:“君子,圣人也,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啊!”
圣人当然有圣人的道理,常人很难体悟,只能咧嘴赞叹。而北宋名臣,“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学琴也深得圣人精髓,他说圣人制琴,是为了“鼓天下之和而和天下,其为道大矣乎!”在和古琴家崔遵度学习古琴时,他问崔公琴有何用,老崔坦白地说:“清厉而静,和润而愿。”清晰明白。但范仲淹不这么想,他认为琴声激昂不能使人平静,失之浮躁;和润不能远播,失之谄媚;而不浮躁不谄媚才是中和之道。
说白了范仲淹是叶公好龙,他弹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儒家中庸平和的处事理想,在于为人的操守,他提倡“治四海先治琴”,是一种实现理想的抱负。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范仲淹喜欢弹琴,但平日里永远只弹《履霜》一首,人们都叫他范履霜。履霜乃踏在霜上预知寒冬到来的意思,范仲淹弹它是自警。文人好琴大多只是出于道德教化,所谓琴以载道,并非得琴之趣,有实用主义的味道。(老钱)
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8-07/05/content_293593.htm?div=-1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