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8-07-24韩愈,768年生于河阳(今河南孟县),字退之,父亲韩仲卿在他3岁时病逝,抚养他成长的哥哥也英年早逝。少年时代的韩愈一直随寡嫂郑氏四处漂泊、颠沛流离。
韩愈是文艺界不折不扣的大咖,一方面,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问世;另一方面,作为文坛诗坛领袖,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点赞孟郊、奖拔贾岛、鼓励李贺,并与皇甫湜、卢仝、李瀚等交往密切,由此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掀起有历史影响的新时潮。连“千古一人”苏东坡也是他的骨灰级粉丝,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岂非参天地而独存者乎”。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文学才华及贡献,无须赘言,但其军事才能,因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均未记载,鲜为人知。
796年,28岁的韩愈被宣武节度使董晋聘为观察推官(军中掌推勾狱讼之事的七品文职官)。他极力散文革新主张的同时,也善于观察分析宣武(今河南、安徽北部分地区)一带局势,并多次提醒董晋防止兵变。果不其然,799年,董晋病逝4个月后,宣武军发生兵变,留后陆长源等被杀,韩愈因护送董晋灵柩回洛阳躲过一劫。这年秋天,韩愈又被徐、泗、濠三州节度使张建封聘为节度推官。韩愈治军方面的才能深得当时军中大佬的普遍认同。
元和五年(810年),韩愈因直谏被降为河南县令,当时,魏、郓、幽、镇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深入调查后“将擿其禁,断民署吏”,等天明就公布,可“留守尹大恐”,韩愈被迫停手。没过多久,郓邸果然造反,如果时任留守听从了韩愈建议并果断采取行动,这起叛乱便会消灭在萌芽中,进而避免老百姓遭战火涂炭。
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起兵造反,不断攻城略地,与朝廷相持数年。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自请前线督师,并聘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韩愈“请于裴度,须精兵千人,间道以入,必擒贼”。裴度没有采纳韩愈“擒贼先擒王”策略,而唐邓节度使李愬(另一路讨伐大军)“自文城入,得元济”。三军将士无不为韩愈惋惜。
此外,古代著名夜战案例《李愬雪战》也是韩愈的贡献。韩愈曾向裴度建议:“今藉声势,王承宗(与吴元济勾结的河北成德节度使)可以辞取,不烦兵矣。”他叫来柏耆,并口授致王承宗的书信,柏耆执笔写好后,“持以入镇州,承宗遂割德、棣二州以献。”为此,以“查漏补正、还原史实”著称的南宋学者洪迈替韩愈鸣不平。其史料笔记《容斋随笔》卷八说,唐李翱写的战报记了此战事,而新旧《唐书》却将劝降王承宗的功劳,都记在柏耆头上。(赵柒斤)
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8-07/23/content_297199.htm?div=-1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