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8-02走过二十四桥,往北,有一座青瓦白墙的幽静院落,院门上刻着“静香书屋”四字,据说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集字。
静香书屋本是盐商徐赞侯别墅的一部分,是其侄孙徐履安的杰作。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徐履安,赞侯兄弟之子孙也。有诡气,善弄水。幼与群儿争浴河畔,能水面吹花;长与海船进洋篙篷成绝技。善烹饪,岩镇街没骨鱼面,自履安始。娴女工,尝绣十八尊者像,为世罕有。工篆籀,人呼为‘铁笔针神’。作纸鸢置灯,以照夜行。后来扬州,徐氏任以煮盐事。学算半月,能科计豆人寸马,衣裳鞍辔,不溢一黍。丁丑间为园中杉木对联,仿斜塘杨汇髹枪金法,以黑漆为地,针刻字画,傅以金箔,光彩异艳。作水法,以锡为筒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下置木桶高三尺,以罗罩之,水由锡筒中行至口。口七孔,孔中细丝盘转千余层。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关捩弩牙诸法,由械而生,使水出高与檐齐,如趵突泉,即今之水竹居也。”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会发觉曹雪芹笔下的怡红院与水竹居极为相似,这也是我大段引用李斗文字的原因。
乾隆第四次南巡时,曾临幸此园,御制《水竹居》诗:“柳堤系桂艭,散步俗尘降。水色清依榻,竹声凉入窗。幽偏诚独擅,揽结喜无双。凭底静诸虑,试听石壁淙。”因赐园名,诗眼在“水色清依榻,竹声凉入窗”一联,为“水竹”二字的意境渲染。因为主人及其建筑者姓徐,水竹居称“徐工”;作为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它又叫“石壁流淙”。
导游说:“原来的‘石壁流淙’要比现在的静香书屋大多了……”徐赞侯是腰缠万贯的盐商,喜欢助长文风,故待金农为上宾。不过那时金农要进“静香书屋”,需先经过“西爽阁”,进入“小方壶”,然后才能到达寓居。目前的“石壁流淙”只是静香书屋园中凿了一座曲池,黄石驳岸,池南还有黄石堆成的假山。池北是书屋,池东停靠的石舫连接曲廊,与书屋东北角水口上的小桥相连,小桥既是景点又隐去了水的去路,令人感到曲池中水经桥下流去似无尽头。曲池的西北,书屋的西面,接了一段围墙,墙下有拱形水洞,池水流过水中步石,向北流入拱形水洞,再折向西,流过西墙下的穴口,流入瘦西湖。这样书屋前的曲池之水可谓“来不见首,去不见尾”。由于金农擅画梅,复建的静香书屋周围种了上百株梅花,书屋、家具、栏杆上雕着梅花,就连院门也是梅花形状。
尽管如此,我仍感到遗憾。我们为什么不根据史料记载来修复水竹居呢?我们为什么勉强金农喧宾夺主?金农生前哪有银子来收购静香书屋啊!(周游)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8-07/29/content_268660.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