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虎啸于谷之义可崇”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8-08

  老虎虽然是一种野兽,但被中国古人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意味,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象征了。关于它的成语、绘画、寓言有很多,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一些。

  在古代中国,还有一种猛兽,更是具有文化意义,而且只有文化意义,完全没有环境意义,那就是狮子。狮子不是生长在中国的山林,却经常在高宅广厦的大门口出现它的造型,传统皇宫的大门口,现代银行的大门口,都有狮子(非洲人看了会很奇怪的)。此外,狮子的造型也在多种民俗活动中出现,比如舞狮。

  全世界的人差不多都会看到中国式的石雕狮子和舞狮活动,在世界各地的China Town,都有狮子的形象。这些狮子的造型,静的或动的,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代表物。这是个有趣的例子,证明中国文化的一些要素是在域外交流中获得的,是一个横向的文化地理传播的结果。大约东汉的时候,狮子被引入中国,从此,狮子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深深扎下根来。

  狮子也是生动的,但是,从来没有一幅中国绘画作品,把狮子放置在自然环境中。从这一点来说,狮子完全没有老虎那种统治山林的“山中之王”的巍然气息。

  老虎的问题可能不属于文化生态,但却属于自然生态中的重要议题。在中国环境历史中,老虎的问题更加令人关注。

  常言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我国,没有老虎的山到处都是,许多原来有老虎的山,现在也没虎了,都是猴子在称大王。

  老虎原是百万年前在中国这块地方起源的动物,后来虎迹扩展到西伯利亚与东南亚、南亚的不同环境中,演化成不同的虎种。所有的老虎都形体健美,身披斑斓花纹,体型适中,性情威猛,故很得人类的敬畏。中国、印度都是多虎的国家,人们对于老虎的认知深久、品评有加,于是,老虎竟从自然史的范畴进入到文化史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动物。以虎为素材的文化作品、人文联想,我们张口就可以举出。

  中国以有老虎而骄傲,中国人对老虎有多方面的了解、各种各样的形容。在古代,人们论及大事、大道理时,也常以老虎做比喻,例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易·上经》)这是将龙与云,虎与风,圣人与万物,互借声势,以表示壮大,最后是要说“圣人”很了不起。在人们的感觉中,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同类相感,虎啸则谷生风。中国古人善于以物类人,以动物品性比喻人的精神,老虎也被作为一种德行的象征,《易经》云:“虎视眈眈,其欲逐逐”,解经的人说这是形容老虎威而不猛,不恶而严,是以虎塑造的强者之德。古人又说,“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易·下经》)“虎变”,如其纹形彪炳,比喻宏伟的变革,“汤武革命”属于虎变。豹纹蔚缛,所以“豹变”也算“润色鸿业”。只有“小人”但能“变其颜面,容色顺上而已”。这里,老虎竟然与“小人”对照有差。当然,老虎有凶残的一面,但其彪炳的容色总令其正面的象征性更高一层,为人爱戴。

  今天,环境巨变,老虎的自然生存条件受到破坏,老虎的文化生存条件也淡薄了许多。在国际大都市中生活的现代人大概已经把老虎忘记了。威猛的象征已不再是自然的老虎,而是人类的科技武器航空母舰、原子弹,过去说“英雄虎胆”,现在说“精神原子弹”。看一看现在的山林,都是些无虎的山林。无虎,则谷风不起——自然环境丧失了一股生气。中国曾为“龙虎”之国,但现在老虎所余无几,虽有环境与野生动物保护人士正大声疾呼,但老虎生存的问题仍然严重。

  保护老虎是自然环境与文化象征的双重需要。在自然方面,老虎的存在是环境质量的标尺,虎居深山,山不深,林不密,虎不生。在文化方面,“生龙”固然不会出现,但“活虎”却不能消失,如果只有无虎的山林,进而出现无虎的中国,则中国人只能空谈虎威,空作虎画,这是一种文化损失。在山川景观的文化解读上,中国需要虎,韩愈说:“虎啸于谷之义可崇。”虎与山林声势相通,山林有虎则气壮,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生态景观。所以保护老虎,不仅是保护中国的自然生物,也是保护中国的景观文化。中国山中不可无虎。我们想到苏轼祭奠欧阳修时的比喻,苏轼说:“譬如深山大泽,龙亡而虎逝,则变怪杂出,舞鳅鳝而号狐狸。”(作者唐晓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8-08/06/content_270500.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