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8-101917年秋,在河北省高阳县布里村设立的留法工艺学校校址。
1913年6月,留法俭学会北京预备学校第3班学生赴法学习前合影。
1920年11月,张申府、刘清扬等二十二人赴法乘坐的法轮“高尔地埃”号。图片为资料片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大约18个省的1600余人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于1919年初到1920年底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为了使勤工俭学学生在赴法前学会一些粗浅的法语和简单的劳动技能,方便他们到法后的工作和学习,华法教育会等组织于1918年末至1919年间先后组织创办了二十多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其中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河北省高阳县布里村的留法工艺实习学校、保定育德中学的留法高级预备班、长辛店留法高级预备班是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学校,它们对全国的留法勤工俭学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
长辛店留法预备班可以说在这四所预备学校中并不占优势:论时间和规模,它不如河北省高阳县布里村的留法工艺实习学校,那是李石曾的故乡,早在1917年就成立了,是全国第一所留法预备学校,后来又经过李石曾的动员,成功得到了捐助款项,进一步扩大了规模;论成绩它不如育德中学的高级预备班,那里机器设备好,教师水平高,是向法国输送留学生最多的预备班,毕业生达213人,其中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达115人;论法语培训它不如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但是长辛店留法预备班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长辛店留法预备班的建立
长辛店留法预备班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下的产物,它的建立与华法教育会的蔡元培和李石曾有很大关系。另外,新民学会也为此作了大量工作,直接推动了长辛店留法预备班的建立。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早的倡导者是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吴玉章等人。他们在国外生活期间,以极为节俭的方式将日常花销减至一般留学生所需的一半。于是在民国元年,他们利用这种节俭的经验发起各种俭学会,鼓动大家去国外留学。其中留法俭学会影响最大,成绩最为突出。当时他们的计划很庞大:“五年以内,必有三千中国学生可赴法国。”为了实现目标,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预备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勤俭习惯,他们在学校里进行了劳动实践,“校中同学皆轮班值日,自操工作,除庖人外,则别无佣工”。这种注重应用实践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方针,对后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此类学校的最早雏形。遗憾的是由于二次革命失败,学校遭到反动军阀的不断刁难,无以为继,而李、吴、蔡等倡导者也由于政治的原因再次被迫流亡海外。
俭学会之所以在当时没能在全国取得巨大反响,没有完成倡导者的宏大目标,除了袁世凯背叛革命使得计划不得不搁浅之外,经济问题也是制约计划无法实现的重要原因。因为俭学会要求留学的学生是“年满14岁,想自费留学且每年至少可筹五六百元者都可以入会。”而这个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个中等家庭一年的生活费,这对于大批的贫苦青年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因此能够去海外留学的大都是经济比较宽裕的人。
1915年,李石曾协助李广安、张秀波、齐云卿等人在法国发起“勤工俭学会”,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这些工人是李石曾从家乡招募而来的,在他的豆腐工厂里一边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学习法语等基本知识。同时,还有一些自费留法的学生为了减轻生活的压力,也在学习之余进入该厂从事劳动。这种“以工兼学”的方式为那些家境贫寒而又想学习的人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勤以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由此可见,勤工俭学是通过做工来补助学费的不足,是一种苦学。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解决贫困青年留学经费困难的问题,给广大学子带来了出国留学的希望。这也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能够打动青年学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1918年-1919年之所以形成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热潮与新文化运动带给知识分子冲击也有很大关系。当时劳工神圣思想兴盛,以前的知识分子大多把做工看作是卑贱下等的苦役,而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使得他们见识到劳动阶级的巨大力量,从而把改造社会的希望投向劳动者身上,坚定了和无产阶级相结合的道路。勤工俭学无疑是实现与劳工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当时很多人把工读和赴法勤工俭学联系在一起,信奉工读主义的青年大都去了法国。
1918年6月,蔡和森受新民学会的委托来到北京,发现华法教育会形同虚设,只有一间办公室,里面也只有一张办公桌和一台电话,平素无人办公,只是轮流由一个人负责留守。由于华法教育会准备工作不足,到京的学生不能马上离京赴法,而滞留在京又遭遇诸多困难。毛泽东当时和蔡和森等八人一起住在狭小的屋子里,人多炕窄,只能骈足而卧,连翻身都困难,需要向两边的人打招呼才行。肖瑜回忆这段“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的清苦生活时,提到一个窘况:“8个人只有一件大衣。气温特别低的时候,我们就轮流穿着大衣出去。”地处南方的湖南人从来没有穿过大衣,可是在北京的冬季,没有大衣是不行的,每个人都买一件大衣又不可能,所以8个人只好合买一件轮流穿,以抵御北京的严寒。
为了安置到京的湖南学子,解决他们生活、学习的困难,华法教育会和新民学会都积极努力。当时的预备学校只有保定育德中学一个能容四五十人的教室,而湖南来京同学却有80余人,显然不能完全容纳湖南来京的学生,所以必须要增加学校或者预备班。在这种情况下,蔡和森通过杨昌济与华法教育会进行交涉,希望开办其他预备学校来接收湖南来的青年。于是经过李石曾和蔡元培等人的努力,通过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才有了长辛店留法高级预备班的成立。
1918年8月,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办了留法预备班。成立大会那天十分隆重,蔡元培、李石曾、范源濂都讲了话。蔡元培邀请了不少湖南各界在京的知名人士参加,并要求他们帮助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同时,还推选了杨昌济、胡子靖、王毅、王文豹等人为理事,希望依靠这些人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出国。可见蔡元培以及华法教育会十分重视长辛店留法预备班的开设,并希望借此机会能够帮助湖南籍的学子们顺利地赴法勤工俭学。
选择长辛店开设预备班的缘由
为什么会选择在长辛店这个地方建立预备班呢?迄今为止,并没有直接的一手材料论述这个问题,本文也只能根据一些旁证材料不揣简陋进行推测,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长辛店铁路工厂提供了可以勤工的地方。1898年,清朝在修建卢保铁路的同时,就在长辛店建起了一座专为卢保铁路配套服务的铁路工厂,这就是长辛店铁路工厂。留法高级预备班在此开设不仅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勤工的地方,这也是它优于其他预备学校的地方。
经过蔡元培和李石曾等人的协调,终于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谋得在长辛店铁路工厂半工半读的机会,每月可以挣三元钱的伙食费,暂时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而其他三所学校就没有这个机会了,如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河北省高阳县布里村的留法工艺实习学校因为设在村子里,不仅无法赚取生活费,还要每月缴纳两元生活费给预备学校,虽然这个费用已经比较低了,但是对于当时没有任何借款的穷学生来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半工半读的机会宝贵得连军校的学生都心生羡慕,“那时保定军官学校的学生也来长辛店参观,我们也联络他们。他们见我们勤工俭学,不但能挣点工资,还可以出国留洋,很羡慕我们。”
其次是便利的地理位置。长辛店距离北京城只有三十多里,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是距离北京城最近的古驿站,并且是进出北京西大道的门户,无论是京城官员及京内民众出京,或者是外埠官员及各地商人进京都在此歇脚停顿,因此当时就俗称“九省御路”。到了近代,由于铁路的开通,使得长辛店的交通更为便利,与外省市的联系也更加方便快捷,这也是它优于其他预备学校的地方。如布里村就是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西演镇下的一个村子,交通十分不便。据当时在布里村工艺实习学校学习的沈霈霖回忆,他们到了保定后,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只能坐骡车走将近一天才能到达,“记得自保定至布里村约有一百余华里之遥,我们一行乘骡车前往……车速甚慢,上午出发,抵布里村时已为夕阳西下了。”
最后,有合适的房舍作为教室。现在的长辛店留法预备班位于长辛店铁路中学校园内,这座法式二层红砖小楼原是火车房总管郭长泰的住宅,建筑面积约251平方米。据说房子在1918年夏刚刚建成后,由蔡元培、李石曾出面向京汉铁路局和长辛店铁路工厂进行交涉,将其改做了预备班的教室。我们现在无从得知蔡、李二人是如何和他们周旋的,又是如何说服郭长泰将自己新建的房子贡献出来的,但是我们据此可以猜测京汉铁路局和长辛店铁路工厂的态度,即他们对勤工俭学运动是支持的,不然他们不会同意学生在工厂勤工俭学。至于郭长泰本人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已经无关紧要了,无论如何他的行为都对勤工俭学运动作了一定贡献。
长辛店留法预备班的特色和意义
长辛店留法预备班因为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长辛店铁路工厂的有利条件,使得它在留法预备学校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注重技能的培养
所有的留法预备学校都是以教授法语和技能为主,一般都是语言和实习各占一半,但是长辛店留法预备班的实习时间最长,几乎是语言学习的2倍。并且近水楼台先得月,教授学生们技能的直接就是长辛店铁路工厂的工程师,主要分为机械、铸造、钳工三个专业。据罗喜闻回忆在长辛店预备班时,他们每天要做6小时的工,上4小时的课,生活十分艰苦。对于从未接触过工艺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太辛苦太艰难了,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使得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特别是工艺技能的学习,有了实践环节相辅助,学生们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习,巩固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预备班重视实习内容可以说是为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作了很好的准备工作,对于他们将来赴法尽快适应工厂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努力和工人阶级打成一片
由于预备班就在铁路工厂,师傅就是厂里工人,而且还要和其他工人一起干活,所以学生在这里不仅掌握了最基本的生产知识,而且在思想感情上也逐渐和工人接近了。勤工俭学学生在工厂的实践中培养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开拓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途径。
据何长工回忆,毛泽东同志当时就十分重视工人阶级。他曾两次来到长辛店看望湖南籍的学生,在和大家纵谈天下事的同时还不忘去到工厂里和工人进行攀谈,调查了解情况。毛泽东还特别强调预备班的学生要联络工人,注意工人运动,了解工人阶级生活、工作情况,帮助启发工人的救国心。在毛泽东的提醒和鼓励下,预备班的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和工人阶级打成一片,利用他们的知识优势为工人扫盲。除了教工人识字、算术、常识之外,也讲些爱国救国的道理。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在长辛店做了一些公益事业。“从火车站往北原来没有马路,我们课余时间就组织起来去修马路。1919年那年流行鼠疫,传染得很厉害,死的人很多。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病人,用石灰帮老百姓消毒等,老百姓都欢迎我们这些学生。”(何长工《回忆长辛店留法预备班》)由于和当地的老百姓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所以在五四运动以后学生组织“救国十人团”时,广大工人坚决支持,积极参加。并且在反动军警要抓他们时,工人还起来保护他们,夜里还有人为他们放哨。正是学生和工人群众的融洽关系,所以“救国十人团”迅速扩大起来,成为学生和工人的联合组织。
通过这些学生和工人群众之间的互动可以看出,由于预备班的学生努力融入到工人阶级中,这种良好的开端为以后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由于长辛店和北京的距离较近,所以在五四运动爆发时长辛店预备班反应很及时,爱国的学生们迅速地加入到这个伟大的运动中。据何长工回忆,“5月4日那天早晨,我们长辛店预备班的学生和一些工人,有的骑毛驴,有的步行到天安门参加反帝爱国大会。会后分几路举行大示威游行,其中一路去打卖国贼曹汝霖,结果把陆宗舆打了一顿,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还有一路去东交民巷包围日本领事馆,我们参加的就是东交民巷一路。”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爱国政治运动,他们的英勇行为在五四运动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段重要记忆,也成为他们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因此,许多满怀革命热情,愿赴法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青年包括何长工、罗喜文等人,通过进入预备学校学习,不仅为他们日后在法国学习先进知识、吸收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且他们还通过五四运动接受了革命锻炼,为他们日后成为中国革命中坚奠定了初步基础。
综上所述,长辛店留法高级预备班虽然在时间和规模上并不具备优势,但是由于它和长辛店工厂之间的关系使得它在学习内容及与工人的结合上有着其他预备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勤工俭学运动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陈清茹)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8/09/content_271115.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