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8-14碗子城形如碗状
太行陉下的拦车村
羊肠坂上一只碗
碗子城,地处晋豫交界太行之脊,恐怕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城堡了,而且名气也不是很大,只因被确定为晋商开拓明清时通向欧洲的“万里茶道”申遗的保护点,才提升了碗子城的知名度,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心。一个小小的碗子城究竟有什么价值让人关注?这个残破不堪的城堡为何千年之后成了宝贝?其实,翻开中国历史,碗子城绝对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字辈,它不仅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而且联系着中国历史上许多大事件、大人物。
城如碗大踞高山 梁晋称兵角此关
一早从晋城出发,沿着晋济高速南行,在天井关出口下了高速,依路牌指示汽车便转入S333省道碗周线(碗城村至周村镇段,简称碗周线),踏上找寻太行险关碗子城的路程。清晨,淡淡的薄雾像一层轻纱笼罩在山间,清新的空气中带着浓浓的清草味直入鼻孔,蜿蜒曲折的碗周线在连绵起伏的太行山顶来回穿梭,就像一条曲曲折折的羊肠子一样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几经打听,老乡讲碗子城就在旁边,却始终难觅其迹,忙乱中误入逆行线上,正在犹豫彷徨间一辆警车停在我们跟前,当得知我们是寻找碗子城时,交警同志不仅没有责怪我们逆行,还热情地将我们带到前往碗子城的岔路口。他告诉我们,这里山路险峻,碗周线上下行线在这里时分时合,再加上碗子城隐藏在山坳里,来此的游客常有“误入歧途”的情况,所以为外地游客义务带路也成了他们巡逻的工作内容。谢过警察同志后沿着隐没在草丛中的小路,一路向上攀爬,转过两个山包后,一座精致玲珑的微型城池出现在山顶尽头。
碗子城的小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是一座青石叠垒的圆形城池,著名的羊肠坂穿城而过,而碗子城活脱脱一个倒扣在羊肠坂上的粗瓷碗,呈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扼守之势。我原本以为,城应该有高不可攀的城墙拱卫,四周是居民区和市集,碗子城却完全不是这样,它特立独行,硬汉般伫立在了雄伟的太行山上。
“城如碗大踞高山,梁晋称兵角此关。”清乾隆河内(沁阳)知县范照黎,有一首《碗子城》的诗中这样写道。依山临谷就势而建的碗子城,方圆一亩不到,非常狭窄,外城墙形状呈刀把形,内城由于各处的厚度不同而呈方形。城北为耸立的高山,城南是万丈深渊,碗子城便是必经之路,险要可见一斑。穿过石碹门洞进入城中,才知名曰碗子城,实在是再形象不过了,城中面积约有百余平米,依山一侧修筑有一平台,台上有残存的石墙,很显然这里曾经是两间供守城将士休息的房子。虽然城中面积很小,但是这座小城的墙体竞达两米多厚,再加上临危崖而建,可谓墙厚城坚,易守难攻,实为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
说到碗子城,就不能不提太行陉。古人上太行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太行山迤逶绵延八百多里,横亘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一位不甚出名的古代先贤曾经这样感叹:“太行,牛之难也”,古人上太行有八条孔道,史称太行八陉。八陉中的第二陉南起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马鞍山,北至晋城泽州县,孔道如丝,蜿蜒盘绕,就是碗子城所在的太行陉,确切地说,碗子城是太行陉上的第一哨。
羊肠坂诘屈 车轮为之摧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公元207年,顶着怒吼的北风,三国英雄魏武帝曹操北征叛将高干,路过羊肠坂适逢大雪,面对军旅生活的艰辛,他长声慨叹,写下著名的《苦寒行》。如果说碗子城以前不很出名的话,羊肠坂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羊肠坂,是古代南通中原,北连上党,直达河洛的交通要道,《战国策》中就曾有“得天下要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口”的记载。
出了碗子城南门,一条宽约二米的形似羊肠的石板路,弯弯曲曲向山下蜿蜒而去。古道由大小不一的青石随意铺设而成,这些石头由于行人经年累月的踩踏变得油光发亮,一些青石上还留着清晰可见的马蹄印。山道旁边西侧的山崖之上摩崖石刻“古羊肠坂”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考证说这是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手书。这时一阵轻脆的铃铛响起,山坡上走来一群山羊,它们悠闲地从摩崖石刻下走过,一边走一边啃食着古道石缝间的青草,更有不安分的山羊攀爬到摩崖石壁下,仿佛在看看石壁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字。由于长年来的人迹罕至,车马冷落,石缝间杂草丛生。但是透过掩隐在古道上油光发亮的青石和镌刻其上的累累马蹄印,依然可以看到这条太行古陉上曾经的繁华和坎坷的历史。
有关羊肠坂方方面面,史书记载不少,民间传说也很丰富,历史上曾经有11位帝王在此停留驻足,上百位文人墨客咏诵此陉,留下了近200余首诗文佳作!就是这条古道,唐代大将郭子仪率领部队修建了碗子城,成为历代镇守太行险路的驻兵之地;唐玄宗李隆基路过此地曾写道:“清跸渡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明鸟道,去骑绕羊肠”;诗仙李白与诗王白居易面对太行险境,分别留下了“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和“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的千古名句;就是这条古道,宋太祖赵匡胤北伐李筠叛乱,途经碗子城,面对险仄山路,亲自下马负石,带领全体将士铺平山道,最终抵达泽州古城;就是这条古道,在近代的抗日战争中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国民革命军40军39师凭此与日军相持,此段城墙是战斗的主掩体和主阵地。站在碗子城之巅,四周青山连绵,峰峦叠嶂,沟谷纵横,确实令人胆寒。坐在城寨的青石板和草丛间,犹如坐在历史和当下的缝隙里,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到抗日烽火燃起,小小的碗子城上演了多少刀光剑影、狼烟纷飞的军事传奇,又见证了多少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而今,一座兵家关隘已褪去了历史的重负,化迹为一枚千年遗世的军事符号,一丝万籁有灵的历史意象,一段风云际会的生命过往。
拦车官街人挤人 挑肩拉货挤不出城
这条古道见证的不仅是两千年里的烽火硝烟和枪林弹雨,还有世世代代无数勤劳的三晋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足迹,晋商先祖驾驭着浩浩荡荡的车马驼队,北上内蒙古,终至恰克图,打通了震惊中外的“万里茶路”,当满载着福建武夷山茶叶的驮队,入晋后首先来到的就是碗子城,这一段是太行陉保存最好的古道,古道及周边环境基本保持原状,真实地反映了万里茶道在太行山区的位置、走向和规模,以及在特殊地形地貌下的运输方式(驴骡驮运)。
在碗城山下太行陉沿途还保留着不少风貌古朴的古村,不时可见车辙深深的石板路,朴实无华的老宅院,处处弥漫着当年晋商的气息。沿着碗周线行约七八公里,有一个名为拦车的古村,宽阔的街道依然保持着原状,沿街两侧密密地排着二层灰砖楼房,这些楼房仿佛是经过有意规划似的,皆门脸高大,阔门敞窗,一眼就能看出这里曾经都是开设店铺或是当作骡马队停歇的驿站所用的。旧式客站商铺,精致的砖雕,残破不堪的门楣以及铁锈斑斑的门环,仿佛诉说着当年万里茶路曾经的辉煌。
我顺便走进一家气势宏伟的高门大院,这是一所非常规整的二进四合院,两进院里的四面房屋都是砖砌的二层楼房。院内青砖铺地,砖缝间长满了青草,几处房子破败倒塌,但是透过尚保存完好的房子上的精美砖石雕刻,依然能感受到这座院子当年的繁华。轻叩柴扉,一位老者应声而出,他自我介绍叫翟良拽,今年75岁了,曾经当过村里的保管,所以对村里的典故人文非常熟悉。他的父亲、爷爷当年就是穿行在太行陉靠转运从河南运往山西的货物为生的,最多的时候他家中养着二十多头骡马。当年村中官街宽丈八,长足三里,南北通直,沿街遍设车马店、铁器行、杂货铺、粮油店、百货店、西药铺等店铺,其中开设的骡马店就达六七十家,供人住宿的客栈店有三四十家,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官家络绎不绝,商铺通宵亮灯热闹非凡。听着古村老者的诉说,漫步在拦车村的古驿道上,观赏着或高或低、或完整或残缺的建筑,“拦车官街人挤人,挑肩拉货挤不出城”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晋华)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8/10/content_271471.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