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沿波讨源话郑旦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8-29

位于诸暨苎萝山麓的郑旦亭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充满着辩证的哲理。然而将其放到比较领域,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单边畅想,到底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千古美女郑旦,似乎就陷入了这种尴尬境地。郑旦,字修明,春秋末期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苎萝山下鸬鹚湾村(属今诸暨市城南),村民多以驯养鸬鹚捕鱼为业,故名。鸬鹚湾村与西施故里苎萝村隔浣江(浣纱溪)相望,南宋文学家王十朋《游鸬鹚湾》有诗云:“一林春色自啼鸟,两岸夕阳伴钓舟。杨柳堤边空怅望,石岩花畔且迟留。”村东所倚金鸡山,秀丽苍翠,苎麻漫山遍野,传为越国主要的后勤基地,养鸡、养猪以供应军队。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载:“越绝云,鸡山,豕山,句践以蓄鸡豕将伐吴,以食战士也。”

  郑旦与西施齐名,为美艳绝伦的女子。曾有诗云:“芙蓉洁脂绿云鬓,眼波横处皆多情。较香论玉谁为先?亚有江东郑修明。”而唐朝诗人许浑则认为,郑旦与西施是“南国浣纱伴,盈盈天下姝”。当年吴越交战越国战败,屈膝求和,签订城下之盟。句践入吴为质,臣服吴王,历时三年,平安返越。越国诸计并施,百般“取宠”吴国,并在诸暨苎萝山下觅得美女郑旦、西施,将这两位乡间少女送往会稽(今绍兴)都城调教后,同时进献给吴王夫差。东汉《越绝书》、《吴越春秋》载:“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侫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唐朝诗人于濆称郑旦、西施“江边浣纱伴,黄金扼双腕”。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对郑旦和西施有形象的描述,修明(郑旦)和夷光(西施)被吴王安置到充满香气的椒花之房,垂以珠帘,白天遮蔽视线,晚上卷起赏月。透过贯帘,郑旦和西施若隐若现,飘飘欲仙:“若双鸾之在轻雾,沚水之漾秋蕖。”《辞海》如此著录郑旦条目:“郑旦,春秋末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南)人。相传与西施同时被越王句践献于吴王夫差为妃。”

  传说当年越军攻下吴国都城,西施、郑旦逃到姑苏台吴王宫苑,越军追踪而入,“二美”立于竹林之下,凛然不可犯,镇静不慌张,望之如神女威严。越兵面面相觑,不敢轻举妄动。范蠡得知后,进入吴苑片刻,独偕西施泛舟五湖而去;郑旦目光迟疑,进退失据,不知如何是好。唐代皮日休《馆娃宫怀古》将越军进入吴宫时西施、郑旦的神态,尤其是对郑旦的镇定自若作了细致勾勒:“郑旦无言下玉墀,夜来飞箭满罘罳。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楣。”“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又有一说,郑旦在吴宫后期已色衰失宠,郁郁寡欢而死。明朝诗人林泉为此赋有《郑旦释愁》诗:“髻绾乌云色重鲜,紫宫独宿几多年。纤腰未许翻双凤,薄命何须泣杜鹃。”明代诸暨知县就此曾为郑旦鸣不平:“当时,西施、郑旦两人媲美,乃施则穷苍鄙夫皆心慕而口诵之,旦竟湮灭无闻焉!”

  在不少文人笔下,郑旦与西施这样的美女自然要承担亡吴之责。如吊鸱夷者指为尤物,悲花草者恨其迷君——对于这种嫁祸于女人的论调,其同乡、元代文坛领袖杨维桢提出了强烈质疑:西施、郑旦这种红颜“祸水”,真有亡吴的能力吗?

  郑旦墓相传在吴县(今属苏州)。清乾隆年间吴县《太湖备考》有载:“法华山……西南为黄茅山,有吴王爱姬墓。”《香山小志》云:“道光年间,先大父芝峰公清明游法华山得断碣两块,一‘郑’字缺其半,一‘旦’字完好。笔致古朴,类古篆。”似从侧面印证了郑旦长眠于黄茅山的可能性。一抔黄土,萋萋青冢,默默注视着世间浪翻涛滚,风起云涌,俱往矣!

  今诸暨苎萝山麓西施殿内独置郑旦亭,还有四眼井等古迹;鸬鹚湾村依然渔舟唱晚,郑姓繁衍不绝,尚有居民多户。

  郑旦与西施一样,灭吴有功,受到历代称颂。1965年,人民日报社原社长、著名记者范长江在诸暨蹲点工作,踏勘苎萝,览胜金鸡,寻觅古越遗迹,泛舟浣纱江上,触景生情,写下了传世名篇《浣纱吟》:“郑旦柔情迷越路,西施卓识乱吴疆。浣纱石上留踪迹,越女英名传四方。”将郑旦与西施相提并论,两位美女同时载诸史册而共享不朽。(陈侃章)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8-08/25/content_275824.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