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9-07历史上的怀柔曾有过高大的城墙,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城墙都消失在烟尘中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家住在后横街的一个院子里,院子的东头紧挨着一座黄土坡,土坡足有三米多高,上面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棵小树,一些黑色的碎砖头散落上面,老人们说这就是旧时的老城墙。
高大的城墙似一座小山,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将小院与外面隔开,充当了小院的围墙。夏天,栽种的瓜秧顺着墙根的土坡任意地往上爬,绿色覆盖了土坡,直到有一天发现城墙上竟挂了好多葫芦和窝瓜,一阵欢喜。爬到高处的葫芦没有人摘,一直到老就挂在城墙上了,成为小院一道靓丽的风景。那是我记忆中的城墙。
出于好奇,我查阅了《怀柔县志》,据史料记载,怀柔原有土城很大,西边以龙山为界,创自明洪武十四年(1381)。弘治十五年(1502)时,因城大民少,去其西半部,保留东半部,大概形成了南起老医院大门路东至服务公司、建材总公司、龙山街道办事处一线,东自龙山街道办事处到交通局、中医院一线,北为兴怀大街至儿童乐园一带,西至青春路偏北的基本格局。
初来小城时,还能见到许多处和小院旁一样的老城墙根,一段一段地散落在城区的房屋、院落中,断断续续将县城包围。顽皮的孩子们把它当成游戏的场所,经常爬到上面玩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拆旧建新大兴土木,遗留下来的老城墙越来越少了,直至府前官邸开发占地,最后的古城墙也随之拆光削平,老城墙就这样彻底消失了。
目前,只有明洪武年间创建的县衙大门保存下来,现仍为区人民政府大门。文革期间大门脊兽一度遭到破坏,经修复至今保存完好。
前几日我特意去区政府的大门口再看究竟,曾经的县衙大门留下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格局还在,灰色的砖墙,红色的门柱,绿色的琉璃瓦顶,给人以古色古香、肃穆庄严的感觉。然而,经过这许多年来的各种维修、翻新,灰色的砖墙和琉璃瓦似乎少了岁月打磨的痕迹,看上去总觉得缺少了年代久远的味道。留恋、遗憾、惋惜之情无以言表。
古建筑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一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历史的变迁,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我以为,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都是无法被替代的。对于像老城墙这样的历史遗迹,我们更要加倍珍惜和保护,它们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梁思成为了保护老北京古建筑不惜以死相谏,他曾跪抱城砖,悲声痛诉:“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
林徽因为保住永定门城楼不被拆除,曾愤然说:“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时你们再盖的就是假古董!……” 她一语成谶,2004年,永定门城楼重修竣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史验证了一切,前车之鉴给予我们警醒,给予我们启迪。
愿梁思成的眼泪没有白流,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得以珍惜和传承,愿我们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些历史文化值得记忆的东西。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又怀念起那些消失的老城墙。(梁玉静)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9/06/content_279261.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