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9-13高邮籍作家汪曾祺是京剧《沙家浜》的编剧。当年改编沪剧《芦荡火种》,他大胆推陈出新:垒起七星灶,铜锣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好评如潮。以往京剧唱词很少有这样的五字句,更不敢玩数字游戏。汪曾祺应邀谈创作体会,感慨故乡的村话给了他很多启发。
最好的语言来自民间,就像最美的花开在乡间的泥土上。
卯里不榫。里下河人常将对方悄无声息来到自己面前,引起惊恐失措的情状,归咎为对方的“卯里不榫”。卯是卯眼,器物的零件或部件利用凹凸方式相连接凹进去的部分。榫是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眼里不落榫头,明摆着不上路子嘛。劳动创造语言,多形象,多准确。
发茨菰愣。茨菰是球茎,黄白色或青白色,实心,憨态可掬。茨菰是大众蔬菜,可做汤,可红烧,可小炒,怎么着,它都不吭一声,任你。发呆,发傻,都是发愣。里下河人偏夹上“茨菰”二字,发茨菰愣一语道出发憷者的憨实、畏缩,表达到位,流露善意。
熟人熟事。里下河地区因为河网纵横,陆上行走多有不便。村落里大都设小菜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卖肉的,卖鱼的,卖豆腐时蔬的,应有尽有。人活一张嘴,谁都不能把嘴缝上,食为天啊。既是买卖,价也不可避。都是熟人对熟事。熟人熟事的,三毛五毛就抹掉了,买者开心得抬一头猪回家似的。推而广之,情面上能大而化小,小而化了的,都谓熟人熟事,豁达而从容。
宝应人不要刁,一块馒头搭块糕。一句话潜移默化影响人的一生。你信吗?我信。小时候,我们听惯了这句俗语。遇有夫妻吵闹,尤其是新婚燕尔的,邻居们劝说时,能力挽狂澜的往往就是这句俗语。识字不多的乡民,从社会大学的课堂提炼出婚姻的秘诀。“馒头”和“糕”,既承认夫妻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又提示互补的可能和必要;而“刁”则有戏谑味,那是生活里溢出的笑声;一个“搭”字透露出人生的圆通和中庸。释然间,战火灰飞烟灭。
断头不交财,交财两不来。里下河河网纵横,村落似无意散落。几户人家,一方天地,自然随心,与外界很少往来。孤蒲深处有人家,只闻笑声不见人。这样的生存环境,人重感情。不交则已,交则断头;若重钱财,不如不交。我的乡亲一定有过疼痛的经历,才总结出“断头不交财,交财两不来”的经验教训。戒律就这样口口相传,代代不息,影响后世子孙的行为举止。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水乡泽国人,脾性大多绵和。不逼人,不自绝。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我爱用黄酒标志我的乡亲,比啤酒多几分酽,比白酒少一点烈。处人遇事颇具兼容性,走得方,带得圆。故乡如今在外寻生活、寻理想的人很多很多,他们走到哪,都会带着同类能感受到的气息,厚道诚实,韧而不刚。“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故乡人常有好人缘。(王晓)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8-09/13/content_281114.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