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捺钵”制度下产生的漷县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11-08

  辽是契丹人在北方建立的多民族政权,以游牧为生,“马逐水草, 人仰潼酪, 挽强射生, 以给日用”。辽代建国之后,契丹皇帝仍保持着按季节迁徙的旧俗, 居处无常,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 称为“捺钵”。在取得幽云十六州,将幽州定为南京后,今通州地区政区的设置也受到了这种制度的深刻影响,出现了新的政区——漷县。

  由于处于永定河与潮白河两大冲积扇之间的交汇区域,通州南部地势低洼,宋辽时期更是一片方圆数百里的大淀泊,称为延芳淀。《辽史·地理志》记载:“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由于距离辽南京较近,且位于辽国南境,气候相对温和,因此延芳淀成为辽代统治者春猎的重要去处。《辽史》记载延芳淀春猎情形:“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锤、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

  在延芳淀进行的这种弋猎活动,每年春季举行一次。这样一来,在延芳淀周围居民渐聚,村落增多。本来在这里早有一个霍村镇,当辽代延芳淀周围地区人口增聚,村镇发展之后,为了加强行政管理和方便春猎活动,辽圣宗太平年间遂就故霍村镇筑城置县。因县城在漷河之南,取县名曰漷阴,并析潞县南境为其辖土。元代漷阴县在行政级别上有所提高,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漷阴县为漷州,且领香河、武清二县。元末明初,由于战争频繁,漷州民寡赋薄,遂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降州为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屡遭水患,民困役重,裁撤漷县入通州直辖区域,漷县成为漷县镇。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8-11/08/content_294355.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