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11-15熟悉北京地理的朋友看了这个题目定会哑然失笑。怀柔、顺义本是北京的两个区,顺义在京城东北,怀柔在顺义北,怎么把它们混为一谈?
我们把时光倒回到唐朝。李世民登基为帝之后,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于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于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被称为“天可汗”。
这一时期,有不少少数民族仰慕“天可汗”的威德,主动请求内附。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归附大唐的契丹别帅析纥便部在内蒙古赤峰、通辽设置弹汗州,为羁縻州。羁縻,束缚、笼络之意,大唐在统一各边疆地区后,在各族首领所辖区域设羁縻州,加强了中央与各边疆地区的联系,是朝廷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方法。
唐开元四年(716年),弹汗州迁移到今天的顺义境,名归顺州,意为归附于大唐王朝。天宝元年(742年),归顺州改归化郡,领怀柔县。归顺,归化,字有区别,但统治的内容相近。而郡治县治所在地即今顺义旧县城,郡县同治,归化郡的衙署在顺义旧城内,怀柔县衙署也在城内,即是一个城里两座衙门。而怀柔区域,也非今日之怀柔,应是今顺义,但疆域要较今顺义大。查阅《怀柔县志》,今怀柔庙城、杨宋镇均列其中。
对怀柔一词,《礼记·中庸》是这样解释的:柔远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归之,后指用政治手段笼络其他国或族,使其归附。由此可见,怀柔政策是历史上对归附少数民族的一种统治手段。
顺义,易经云:顺天为义。顺,《辞海》:顺利、顺遂、顺心、通顺、顺服、归顺。义,儒家五常列第二,解释为:正义、情义、义气、仗义、恩义。顺义一直是古人推崇顺利、正义常用的字。可见,以顺、归顺、归化、顺义、怀柔等词语为地名,是针对归附少数民族而使用的。
顺义地处长城以里,自古以来便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交汇之处。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一直是汉民族屯戍重兵,防止异族侵扰,以及游牧民族攻城掠地、抢掠财物人口,与汉族征战或经商贸易之地。自古顺义境内多有屯兵之所,朝代更替,渐渐衍变为以营为名的村庄,如:以“军营”为名的村庄就有两个,仁和镇有“军营村”(已拆迁),牛山镇有“北军营村”。其它如“头二营”“前、后营”“大营”“南小营”“北小营”“西营”“北营”“卸甲营”等村名比比皆是。因此,顺义村名中有“七十二营”之说。
我们翻开志书,可以看到,历史上顺义曾有过突厥、夫余、鲜卑、秽陌等古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归附后,在为其设立的特殊行政区域居住,接受汉民族耕作、纺织、建筑、手工业等技术,发展生产,并逐渐接受汉族人的风情习俗,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渐渐成为本地的住民。可以说,这个地区自古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杂居之地。
五代、宋、金直至元朝末年,顺义的行政区划仍为顺州、归顺州、归化郡。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顺州,沿袭唐故名,改为顺义县。《康熙顺义县志》载:“唐万岁通天元年……改幽州为范阳镇,置顺州为顺义郡,领义宾县。”这是较早见到的“顺义”名称。
我们看看历代的怀柔县。从唐天宝元年(742年),归顺州改归化郡,领怀柔县。唐乾元元年(758年),归化郡改顺州,领怀柔县。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顺州及领县怀柔归其所辖。宋时,设燕山府广阳郡,顺州及领县怀柔归广阳郡。金明昌六年(1195年),怀柔县改名温阳县。综上所述,从唐天宝元年始,至金明昌六年,怀柔县至少存在450余年。
顺义旧城十字街中心地势最高,人谓之顺义人心高。何为心高?有当地老人解释,自古以来,顺义人对外来人驻防、经商、学习、就业,皆热情、平等对待,视同朋友,很少出现对外地人排挤的现象。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顺义有满、蒙、回、傈僳、彝、仡佬、苗、白等少数民族共45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万多人。(金克亮)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8-11/15/content_296281.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