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火神庙 从大杂院里清出的千年古刹

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12-21

  北京城有一条著名“龙脉”——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向北经前门大街、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地安门大街、鼓楼,最后到达钟楼。在这条“龙脉”上,有一座千年古庙火德真君庙,民间称火神庙。

  说起这座火神庙,上点岁数的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民间还流传着“先有火神庙,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它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专门用于祭祀火神的皇家道观。1300多年来,它屹立于什刹海边,看北京改朝换代,看运河船来船往,看人间繁华兴衰。

  火神庙历经几次浴火重生,浩劫时代满目疮痍,甚至曾经一度沦为大杂院,令人唏嘘不已。2002年,火神庙腾退修复工程启动,经过多年的修缮,如今已是焕然一新,光彩重现。什刹海边,雕梁画栋的古庙掩映于波光叠翠中,似乎联通了古今,诉说着过往,让人忍不住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带来的旺盛香火

  一个寒冷的冬日,笔者和几位访古的朋友一起来到什刹海边的火神庙探寻。远远望去,一片古色古香的红墙碧瓦映衬在碧蓝的天色下,远处冰封的湖面发出冷冽的光泽,如同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画卷,让人不禁遥想千百年前它的样子。

  据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考证,《帝京景物略》《明熹宗实录》《燕都丛考》《日下旧闻考》等多部古籍对火神庙的历史沿革均有记载。火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距今已有1370余年的历史。当时的什刹海还是一片沼泽地,一些学者认为这座火神庙很有可能就是李世民东征高丽驻兵北京时修建的。

  我们一行人还没走进火神庙山门,却被庙南边的万宁古桥(后门桥)吸引。这座元代古桥沧桑斑驳,桥下趴着四只满身鳞片的分水石兽,河边立碑写着“漕运码头遗址”。原来,这里正是元代大运河直抵北京城中心积水潭的漕运码头。

  专家考证,元明时代火神庙的兴盛和万宁桥漕运码头有着直接关系。1292年,由于元大都规模扩大,水源不够,郭守敬开始引水工程,修建通惠河,把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修到了今天的积水潭,而这座万宁桥正是京杭大运河最北边的一个闸口,进入北京城的漕运船只必须通过这里。

  我们依稀可以遥想当年胜景。元明时期,随着漕船直抵什刹海,这里日日犹如庙会,夜半如昼,千百艘大小船艇停泊在什刹海码头,排列有致,宛如梁山水寨,中间有水道相通,每一艘船只均装饰一新,或雕龙画凤,或彩旗招展,三角旗、长方旗、龙牙旗等,或罗伞缤纷,或灯笼香烛。凡船只到港后,船主第一件事就是到火神庙烧香,感谢祝融大神庇佑一路平安,船只返回杭州之时,船主也一定要到火神庙烧香,祈求航运平安。

  当年,什刹海沿岸文化和商业活动非常繁华,运送的物资都会从通州进入积水潭内,很多王公贵族都会来到这里,进入火神庙烧香喝茶,并且将物资中的一部分捐赠给火神庙。香火供奉与楫橹咿呀之声让火德之神尽享盛世繁荣,火神庙的香火就这样一天天旺盛起来。

  全城争看中元节烧“法船”

  当我们走进火神庙的山门,才得以仔细端详这座古刹的面貌,和寻常寺庙的古朴肃穆有些不同,这里处处显示辉煌富丽的皇家气派。我们发现,火神庙山门和大殿顶上使用了黄、绿、黑三色琉璃瓦,这在京城寺庙中极为少见,似乎有“越制”嫌疑。琉璃瓦为皇室专用,火神庙为什么也能使用琉璃瓦呢?据记载,这是明、清皇帝御赐火神庙镇火之用,尤其是黑瓦,黑为玄色,而北方属玄色,五行从水,故而以黑瓦覆顶,取意以水镇火。

  站在主殿火神殿内抬头望去,只觉眼前一片金光闪烁,满目生辉,原来是殿顶有一个巨大的漆金八角蟠龙藻井,精巧无比,令人惊叹。专家考证,藻井作为一种装饰物,不仅展示了等级的尊严,还体现了古人避火的一种观念。藻井形似水井,冗繁的纹样酷似井中之水藻,所以,将一个“有水”“有藻”的金井装饰在天花板正中,不仅有装饰效果,还有以水镇火之意。

  火神庙的建筑这样肆无忌惮地“越制”,与皇室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从明至清,火神庙都被正式列于皇家祀典,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太常寺的大小官员就会代表皇帝和国家,到火神庙祭祀火德真君,以求得消弭灾患。

  而中元盛会更是让京城百姓倾城而动,据记载,清末及民国年间,火神庙连年举行中元法会,由大户人家出资建造巨大的“普渡船”, 亦称“济孤船”(法船分两种——济孤船和净业船,济孤船是渡一切孤魂野鬼的,净业船是渡善人的)。其长度总共十丈,高度约五六丈,在庙外甬道上焚化。据说,有一年做这只法船竟花了五万两白银,和真船一般大小,可谓奢矣!前来观礼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从后门桥到鼓楼前,交通整个中断。晚间,火神庙后的什刹海上,荷灯犹如万点繁星,上下通明,水动灯摇,辉煌夺目,后门大街的民间“斗争会”更是一片莲花灯的海洋。

  关于火神庙的传说与记载,可以说是北京社会生活史的一部分,对上苍神灵的吁请和民间世俗的欢乐交织在一起,成为令人难忘的帝都往事。

  别让古庙毁在这代人手里

  民国后期,社会动荡,火神庙的香火逐渐衰微。新中国成立之后,火神庙的道士们陆续离庙还俗,1956年庙产划归公有,这里逐渐被一家部队招待所和某单位家属宿舍占据,曾经名动一时的火神庙就这样在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了。

  同行的寻访者中有一位是在西城文委工作的马毅先生,火神庙的道长们至今见了他,都会尊他一声“火神庙的恩人”,原来,十多年前,第一个提出腾退修缮火神庙建议的正是马毅。回想起第一次来到这里见到的情景,对比今夕,马毅感慨万千。

  “那是2001年底,我到火神庙实地勘察,庙里密密麻麻盖满了低矮的私搭乱建的小平房,很多是当年唐山地震后搭建的临时防震棚,狭窄的过道仅能容一个人推着自行车通过,不大的前院就挤了43户人家,平均每户不到9平方米,那种拥挤杂乱可想而知。”虽然火神庙1984年就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火灾隐患越来越严重。

  当时恰逢市里拨下一笔文保资金,马毅立刻想到了火神庙,他向政府提出建议。经过多方努力,文物部门、西城区政府和道教协会共同出资3500万元启动了火神庙腾退修缮项目。

  腾退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拿到拆迁补偿金可以改善居住环境,老百姓都很高兴。当时,搬走一家,马毅就换一把锁,锁好门。最后,他把这一大堆钥匙郑重交给了道教协会负责修缮火神庙工作的金铭超道长。金道长从那时起就一直驻守在火神庙,直到今天。

  历经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昔日殿堂庄严、流光溢彩的火神庙已变得满目疮痍、梁朽椽烂,当时人们想不到,在这一片形同废墟的建筑中,地上地下,竟然藏着那么多宝贝。

  “火神庙地下是个宝库!”金道长语出惊人,原来,在清理修缮的过程中,石碑、础石、香炉座,一大批老物件纷纷重见天日。火神庙历经1300多年,数次被大火焚毁重建,新的基石在废墟上立起,有多少秘密被就此埋葬?金道长表示他曾经亲眼见过,火神庙挖出过的最古老的一块石碑是唐朝贞观年间的,如今谁也不知道地下还有大大小小多少石碑,“我们还是不要去惊动它们吧!”金道长说。

  金道长还记得清理火神殿的情景,腾退前这里是一个仓库,当时屋顶上积满灰尘,工人慢慢挑开顶棚,大家忽然感到眼前闪过一道金光,竟是从顶棚上面发出来的。及至把顶棚掀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整个屋顶上是极其精美的蟠龙藻井图案,层层叠叠,纷繁复杂,溢彩流光,金黄耀眼,幸好有顶棚的保护使它免遭破坏,竟和百年前没什么差别,这种藻井图案在北京古建中相当罕见。由于历史悠久,这座庙内有不少“独一份”,随着火神庙修缮完成,这些尘封多年的宝贝终于重见天日了。

  经过将近10年的修复,火神庙在2010年12月12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典,火神庙作为中国道教协会的直属宫观对外开放,成为北京又一座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火神庙又逐渐香火旺盛,门前热闹起来。

  如今,金铭超道长心心念念的是,火神庙尚需新一轮修缮,“上次的尾活儿还没完呢。”而且,地铁从火神庙地下通过,古建常年振动,会不会受损也让他担心。“这些古建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千万别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这是对老祖宗负责!”金道长郑重地说。(张鹏)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12/20/content_546668.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