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01-23对老子,有人尊敬,有人贬损,几十年前,好像贬损的多些。一些学者著文,把老子说成是个非常消极、灰暗的人,不但不干实事、徒作大言,还是个阴谋家,跟奴隶主有点瓜葛,又喜欢为小生产者代言。他向往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而人却不相往来的闭塞生活,鲁迅在小说里曾讥他为“一段呆木头”。起初我受这些观点的影响,对老子的印象并不佳;但后来明白了,我的那点印象其实多属于误读误解,相当肤浅,实在是小看了老子的价值。真实的老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哲,他是一条低调的强龙。
老庄研究家陈鼓应先生曾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话来形容《老子》的价值,说《老子》“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细读《老子》,确实如此。
从古以来,人们从《老子》中汲取了大量生动而隽永的词语。“天长地久”、“出生入死”、“大器晚成”、“福祸相依”、“金玉满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一般人已不知其来历的词语,其实都出自《老子》。
历代人们取名,也常从《老子》中摭词取义。三国人物刘备,字玄德,《老子》曰:“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近代思想家严复,字几道,《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叶挺将军,字希夷,《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文学家钱玄同,《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哲学家王若水,《老子》曰:“上善若水。”老北京有个孔德中学,“孔德”二字,取自《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历代文人写诗作文,更常从《老子》中摭拾词句。赵朴初《八声甘州·咏梅》词的开头一句是:“对飘风骤雨乱群山,仰首看梅花。”“飘风骤雨”一词出自《老子》的“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张中行著文,爱用“损之又损”一语,出自《老子》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每当看到各种报刊引用《老子》词语时,感觉老子仿佛还活着。
当然,《老子》的价值主要不在语言,而在其思想学说,在它那些永远不会过时的、总会有用武之地的、既抽象却又能落到实处的理念、方略。
曾国藩深通《老子》三昧,在晚清政界,虽有震主之功却未被主子猜忌,史家究其因,谓其甚得益于老子的“处下”、“不争”之道,从而善行韬晦隐身之术。曾国藩极推崇老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思想,写家书,几乎是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地叮嘱家人;带湘军,为给属下做表率,更是亲自去看操,点名,站墙子。他在一封信里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诚可谓《老子》的“曾氏版本”。
毛泽东也喜读《老子》,有时出行要带上它。对于《老子》提出的难易、有无、高下、刚柔、祸福、智愚、进退、静躁、巧拙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毛泽东尤感兴趣;对《老子》强调的“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矛盾转化思想,也极为重视。他的策略思想也甚得益于《老子》,《老子》云,“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他在阐述战略退却等不少问题时都曾用到《老子》这些话来说明。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提出的一个治国理念,实际这是一种政治哲学。自古以来,学者重之,高明的政治家更是推重并实行之。《韩非子·解老》发挥其义说“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我国曾政治运动不断,应了韩非解老之说。粉碎“四人帮”后不再搞政治运动了,从哲理层面上说,这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之义是相通的。据说美国前总统里根也很推崇老子的这一政治哲学,曾倾心践行之且获得一定实效。
老子的学说也是双刃剑,恶人采之,会产生负能量。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船山在论及唐武宗宦官之祸时,曾用《老子》学说解释之:“老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此女子小人滔天之恶,所挟以为藏身之固也。唐之宦官,其势十倍于汉、宋。……及观仇士良教其党曰:‘天子不可令闲,日以奢靡娱其耳目,无暇更及他事。’然后知其所以驱中材之主入于其阱而不得出者,惟以至柔之道縻繫之,因而驰骋之,蔑不胜矣。”仇士良是唐代著名的大宦官,曾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余年。王船山认为,唐代宦官之所以能成气候,为祸甚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擅用老子的以柔克刚之术。一个至高无上的堂堂天子,竟被太监以“至柔之道”弄得服服帖帖,这老子之术确实是厉害得很。
看似潜于渊,实则可腾天,老子实为一条低调的强龙。(李乔)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1/21/content_1950491.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