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消失的老北京手艺活儿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02-14

  老北京有不少手艺人,各怀绝技。但是,如果这个手艺让一项新的科技发明“顶”了,那这人的生活境遇就非常惨。

  很多年前,我认识一位王爷府的后人,我尊称他为“那老”,他的手艺是“拣字”,所谓拣字,就是拣铅字。退回几十年,印刷业里第一道工序就是“拣字”:从无数的木头架子上往一个盘子里拣铅字,手里拿着稿子,挨个找铅字,然后放进盘子里。一个盘子,里面拣满铅字后,正好是要印刷的图书的一页,拿粗线绳捆好,这一页就完成了。那老的手艺,非常了得。他一边跟我聊着天,一边手不闲着,铅字一个一个放进盘子里。我打趣地说,“您这手艺,停电的时候也不耽误拣字。”他听了,点头道:“你还真瞧出来了。这些个字,都存我心里呢。那回有个急件,头儿把我招来,正赶上停电,三人就一根蜡,我说,紧着你们。我,盲拣。结果,我第一!头儿高兴,管我叫‘黑暗生存冠军’。”

  能在停电的时候,游走在如林的铅字里,从容的拣字,那老可谓神人也。据他自己讲,年轻的时候,为了拣字,吃了无数的苦,手指头经常用橡皮膏裹着。后来,电脑出现,排版也用电脑,几乎一夜之间,铅字废了。那老也没了“用武之地”,天天去太庙遛弯。他那让人叫绝的手艺,也成“屠龙术”了。靠着太庙的古柏,那老笑呵呵地说:“正好安享晚福!”这是他的真心话。

  我还认识一位“爷”,他的手艺,也是一绝,专门给破旧的手表“文身”。那年月,人们挣钱少,有块手表都不易,买不起新的,就到前门、东单、西单的典当行,当时叫“寄托商行”,寻觅块旧的。旧手表的标准不在外形,只在乎里面的机器瓤子是不是正常。里面是好的,外边的表盘掉漆了,夜明的涂料脱落了,怎么办?就找他。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弄了块手表,可惜表盘的面儿残了,夜明也不显示了。我找到了这位“爷”,他抓手里一瞧:“你的活儿只是大路货,没有难度。但是你得等,一礼拜后来取。”七天之后,我到他在东单把角的小铺子里取手表,我一瞧,这个表盘画的不错,有点儿文物复制的水准,乍一眼,似乎是新的,那个夜明,也都点上了,用手遮住亮光,立刻发出蓝光。成功!

  后来,手表越来越多,电子表异军突起,没有人再找他了,他四十多年的手艺,在东城几乎是霸主地位的手艺,一分钱不值了。后来,他养养金鱼,喂喂鹩哥,成了彻底的“游手好闲”分子。有一回,有小朋友问,“您原来是干什么的?”他提着鹩哥笼子,唱着戏词儿,“唉,别提它啦——”小朋友以为他在逗着玩儿,而我,则沉默无语。

  还有一位老奶奶,她是打疙帛的。现在的年轻人,甭说这门手艺,就这三个字儿,都不会念。打疙帛是动词,跟“打年糕”差不多,“疙帛”才是个名词。疙帛是什么东西?那是做布鞋底子的上等必需品。怎么“打”?首先,得收集足够的布头儿,没有新布头儿的,也可用旧布头儿。收集好布头后,先把布头儿浆洗干净。洗得干干净净后晾干,再把它们展平,码放整齐,然后,进入下一步:“打糨子”。糨子就是白面制作的“胶水”,弄一斤白面,用水打稀了,打到比清水儿略稠,放小火上搅和着,直到起了小水泡儿,糨子就可以用了。

  老奶奶等糨子凉了,扯出八仙桌,先找出块最大的布头儿,放桌子上,然后往布头儿上用刷子刷糨子,刷满了,把另外的布头儿放上面。这就有讲究了,要会“拼缝儿”,多碎的布头儿在同一层上面,也要拼得没有缝隙,这样做出来的鞋底子,穿了才会既不踩空又不硌脚,舒服。别人打的疙帛,五六层,老奶奶打的,一律九层。她打的疙帛就有固定的“下家”,据说都是东城有名的鞋店。

  可是,这个行业,现在也从北京城里消失了。当今老字号的鞋底,绝大部分也是胶底、皮底了。想找老奶奶这样的“打疙帛”高手,难了。最近听说,有人开始打疙帛了。不过他们用的是化纤布,使的是化学糨子,这疙帛打出来,穿脚上,怎么可能有柔柔的纯棉布、白面糨子粘起来的可脚可心?

  搪炉子的,也是一绝。这活儿没有什么稀奇。炉子到了一定时间,炉壁里面的搪灰就酥了,必须重新“搪”一次。这活看似简单,把搪灰敲掉,露出炉子的铁壁,再用新的搪灰铺严实则可。说着容易,自己来,炉子十有八九火苗子不旺。找人家专门搪灰的,弄好之后,炉子的火苗子呼呼往上蹿。

  吹玻璃器,也是个绝活,现在没有了。这个“吹玻璃”,就是把玻璃料化成水状,拿一个五尺长的铁吹管蘸上,鼓着腮帮子使劲儿地吹。很多年前,北京灯泡厂的工人,上了班就是站炉前吹,大家是各执一管,吹出一个,接着蘸料又吹。这种职业现在已经没有了,全部由机器解决。除此之外,做玻璃器皿的也要吹,通过吹带来艺术构思,这比吹灯泡雅而且难度大,这种手艺现在还极小范围的存在。

  还有一种手艺人,现在也难得一见了:管家。看门护院的难找,找个好管家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说管家是门子手艺呢?全在于这个行当是无所不能,首先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再是理财高手,三是五行八作都了如指掌。合格的管家,到了最后,就是这家子的头号爷了,谁也离不开,谁也惹不起。清帝逊位以后,多少家王府的结局,都是管家坐大,最后成了一府之主。从这就可以看出“管家”这个行当里高人辈出。不过,这是门综合性极强的手艺,一般人的能力不逮,只能望洋兴叹。(张征)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2/12/content_5265122.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