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义达里变迁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07-15

义达里的券门显得与众不同。蒋晨明 摄

  老北京胡同的名字叫法有多种,比如常见的胡同、街、巷、夹道、条等等。还有一种叫“里”,比如今天要讲的“义达里”。

  义达里的位置很繁华,在西单与西四之间,缸瓦市基督教堂的对面。路东侧有个十分特殊的券门,上书“义达里”三个大字,一看就知道是老建筑,肯定有故事。

  券门感觉像是一个院门,其实走进去是一个十字形的胡同街区。但十字形的小巷走完也走不出去,全是死胡同,还得从券门处出来。这胡同里多是普通小院,如果因为老券门吊起了你的胃口,你进去逛一圈后也许会大感失望,因为表面上并无什么兴奋点。

  但胡同的历史确实是有故事可讲的:这里曾是乾隆皇帝之孙爱新觉罗·绵德的和硕定亲王府。后来传到贝勒爱新觉罗·毓朗时,人称“朗贝勒府”。大清垮台后,毓朗坐吃山空,后来只得将贝勒府变卖,部分房产就成了民居,内部形成七条小巷,并分别得名义达里、乐群巷、贤孝里、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勤俭巷。1965年将七巷合并,统称义达里。

  义达里的匾额出自书法家张济新之手。此人曾是张作霖的幕僚,这是哪一年书写的呢?券门上的字迹很清晰:民国二十五年。(蒋晨明)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7/11/content_11895164.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