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07-24嵩云草堂院门现状。蒋晨明 摄
宣武门南的达智桥胡同中段路北,有处大宅子,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主角——嵩云草堂。这是历史上河南人在京最大的会馆,就像今天的河南省“驻京办”。
今天的嵩云草堂大门,虽显破旧,但仍可以看出它与众不同的气质。此院最早是明朝万历年间,大学士高拱在此购得的荒地,用以建中州乡祠以备在京豫人集会之用。后来不断扩建,从而成就了河南在京的最大省级会馆。据说当时由于河南同乡会资金雄厚,所以河南同乡住乡祠免费,逢年还送一袋面粉以助节用。
这里还曾经有办学的历史。清末民初曾将嵩云草堂辟为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后来学校又先后更名为京兆私立河南中学、北平市私立嵩云中学。1949年以后,嵩云中学与燕冀中学合并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原址改为上斜街二小。
此院也与中国历史的很多人物事件发生着关联。1895年公车上书时,嵩云草堂与同在达智桥胡同的松筠庵一起做过各省举子集会、签名的场所。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在此处开会议事。
1949年以后,这里居住的工人和居民日益复杂,不断扩容和增建房屋,草堂成了大杂院。期待它能尽早腾退修复,讲述“河南老乡”那段在京往事。(蒋晨明)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7/18/content_11896734.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