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08-09最近,垃圾分类成为了热议话题。提到垃圾分类,人们总会想起日本。日本严格而复杂的垃圾分类往往被人称道,认为日本无处不在的干净正源于此。也有人质疑说,韩国学习日本的垃圾分类却无法达到同样的水准,说明复杂的垃圾分类效率不高。效率如何我无法评价,但我想日本复杂的垃圾分类体系与精细的公共场所标识有相同的理路,就是从个体的自我出发,通过一丝不苟的克己努力,维护群体与公共空间的和谐。
前阵子去了日本京都,发现便利店的结账柜台前大约一米处,画着排队的横线和脚印,有些店甚至会用虚线标示出排队处到结账柜台的行走线路。我最初没注意到这一周到的标识,径直走到结账柜台前正在结账的人后面排队等候。待前面的人结完账,收银小姐并未允许我结账,而是用手势示意我看后面。
这时我才注意到有人手上拿着待结账的饭团默不作声地站在我身后一米开外的排队横线处,双脚谨慎地踩在脚印标识的里面,他的后面还排着两三个同样等待结账的人。于是我相当不好意思地站到了结账队伍的最后。
自此,我便十分注意公共场所的标识。日本公共场所的标识精细到会有被人细心呵护之感。博物馆里,“顺路拜观”字样和箭头标识共同组成合理的参观线路,对于不熟悉的参观者相当方便。有时,“顺路拜观”标识系统会详尽到分为粗略参观和详细参观的不同线路,并且同时标明不同线路所需的时间。当然,如果你并未“顺路拜观”,而是回头去找某一件展品,也不会有工作人员冒着失礼的风险呵斥你。
“不失礼”可能是京都人“骄傲”的最直观体现。初至京都的旅人会觉得京都餐馆有些高傲。与开门做生意、招揽顾客的景象相反,许多京都餐馆紧闭的格扇门、不显眼的招牌会让人误以为没有营业。待小心翼翼拉开门一看,其实榻榻米上已坐满了客人。即使坐满了客人,餐馆里依然安静。日本人非常注意避免在公共场合失礼,人们说话会自然放低声音。即使对待失礼的人,人们似乎也会因自己不愿失礼而更倾向于隐忍。
京都的“不失礼”或者说“优雅”很可能从公元794年就开始了。这一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从此开启了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也是京都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开始。当时正是中国的唐朝,此前的一百多年中,日本逐渐在学习这个经济文化极为繁荣的邻居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体系,从律令制度到宗教信仰,从文学艺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平安京的建造,模仿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长安,棋盘式街坊规划得整整齐齐,甚至街坊的名称也沿用长安和洛阳的。在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中,平安时代形成了自己的贵族文化。从诞生于11世纪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平安时代贵族生活的雍容优雅。
平安京的贵族气质流淌至川端康成的时代,成为京都令别处无法复制的古雅之美。在以京都为背景的小说《古都》中,他借小说人物的口吻倾吐自己对京都永久价值的赞美:“要说古老,没有比我们这座京城还古老的。它的美,是谁也造不出来的,唯有描摹而已。”在川端康成的描摹中,小溪是“京都式”的,岸边野草则“古风依然”,自然风物因生在京都,而浸染上了古雅气息。
《古都》故事的背景时代,是在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之后。川端康成通过小说人物说道:“我顶讨厌话里夹洋文。我们日本,远从贵族王朝时代起,谈到色彩,有说不出的优雅。”这种“说不出的优雅”弥漫在主人公的生活中。《古都》中所描摹的京都生活从紫式部笔下的贵族生活转向了市井中普通人的生活。
主人公千重子是西阵和服铺子的养女,她在婴儿时被遗弃在铺子门前,被经营和服铺子的父母收养,并视作掌上明珠。作为养父母的独女,千重子未来的责任是要继承和服铺子。小说中的千重子总是身着素色和服,反倒显出娴雅的气质,甚至“与京都和奈良最美的佛像相比也不逊色”。
爱慕她的织锦带匠人秀男不仅手艺精湛,更有着极佳的艺术鉴赏力,能够在千重子父亲设计的锦带纹样中看出内在的不和谐。千重子的孪生姐妹苗子在京都附近的森林伐木做工,她的率真开朗有着小溪一般的明澈,而她做工的遍布杉树与红松的山峦与山村也同样浸染着“京都式”的美。京都的古雅气质并不因贵族时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自然地流传下来,进入普通人的烟火气生活。
京都的美来自一千二百多年古都历史的沉积,这是京都人所珍视与骄傲的传统。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身在京都,能够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感受到京都人来源于传统的骄傲。这种骄傲并非高高在上,反倒是克己的谦逊有礼。这似乎是日本人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只不过在有些城市,你多少会感觉到规矩或者传统的松弛,而在京都往往是一种自觉的持守。
在公交车与地铁车厢里设置优先座椅,几乎每个城市都是这样做的。在没有普通座位而优先座椅空着的情况下,一般人会很自然地坐在优先座椅上。而在京都,优先座椅的专座专用恪守得相当好,车上人多的情况下,人们宁愿选择站着而保持优先座椅空着。
京都被称为日本人的精神故乡,有时这个称呼会与奈良分享。奈良保留着飞鸟和平安时代唐风传入日本的古老建筑,而京都则是日本在其后的一千多年中从唐风逐渐生长出和风的文化中心。这种生长,就像土壤一层一层积累下来的一样厚实丰富,成为日本传统的一部分,又像空气一样自然地充满和包裹着京都人的生活,至今依然。(张箫杨)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8/07/content_12007222.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