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观鱼二题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08-28

  隐公观鱼

  《左传》中有一则“臧僖伯谏观鱼”的故事,译释过来是这样的:

  公元前718年春,鲁隐公为了寻乐,要远离都城,到棠地去观鱼。由于棠地临近鲁国边境,隐公的宗亲臧僖伯反对他去。臧僖伯名彄,字子臧,是隐公的先君鲁孝公的儿子,他自恃资历,不拘君臣之礼,说话很直率:“国君到棠地观鱼有什么意义呢?鱼的皮、鳞、牙齿不能用到礼器和兵器上,再说备办一般器物的材料,也用不着国君去操劳,自有职事的官员负责,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国君要带头遵守,不能因为个人爱好就不管不顾。”

  臧僖伯的这番话不无道理。虽然隐公对他的诤谏不悦,也无由反驳。但是隐公玩心不改,又不能直言,便说:“我是要去巡察一下边境!”

  臧僖伯听后,知是借口,但又不能戳破,便称疾不以扈从。

  隐公得闻,知自己拒谏使臧僖伯不快,但也不能说“你这是没病装病,假托身体有恙,其实还是抗议我去观鱼”。或许这还遂了隐公的愿:我观鱼无忌,省得你在我身边唠叨。

  史书载,隐公至棠,“陈鱼而观之”。就是说,棠地为隐公举行了大规模的捕鱼活动,百舸竟网,万鱼蹦岸,让隐公着实过了一把观鱼的瘾。这可把臧僖伯气得够呛。

  在我看来,是臧僖伯不智。他若随机应变,随隐公同往,借观鱼之际再进谏渔业之利,学获捕捞之法,取经烹鱼之道,用于开拓鲁国水域,奏明这也是富国裕民的途径,岂不更好?如能这样,即使隐公不去很远的地方,也能观鱼。何必大谈陈规,束缚隐公,弄得君臣不谐呢?

  有时,逢迎曲谏比抗辞执奏更高明。

  况且隐公去的地方,原为棠邑,自隐公观鱼后更名为“鱼台”,即今山东省鱼台县。鱼台县东北十二里处有鱼台山,想是隐公观鱼之所。你看,隐公的一个乐趣,竟产生了历史效应,后人到鱼台旅游,怎能不到鱼台山走一遭,去幽思隐公观鱼时的情形呢?

  濠上观鱼

  庄子、惠子(惠施)都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性情相投,思想贴近,互为言语无忌的挚友,尽管有时候也执理相悖,但不伤和气。

  《庄子·秋水》载:一日,庄子和惠子两人一同出游,到濠上观鱼。濠水在安徽凤阳东北,有二源:东源出濠塘山,西源出镆铘山,流至凤阳汇合。由东北流至城东十五里,有石绝水,谓之濠梁,也就是濠上。两人见儵鱼(一作“白鲦鱼”)在水中悠然自得,遂引发了一段对辩。

  庄子感叹:“儵鱼出游从容,这就是鱼的快乐。”

  惠子斗言:“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眄惠子一眼,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诧笑,道:“我当然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我皆为人而非鱼,故都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笑道:“还是顺着先前的话来说吧。你刚才所说的‘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表明你已经是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才问我的,而我是在濠上知道鱼的快乐的。”

  这就是被后人认定的“鱼之乐”的掌故,亦为临水之滨者效仿。如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竺道壹》:“时若耶山有帛道猷者,本性冯,山阴人,少以篇牍著称,性好丘壑,一吟一咏,有濠上之风。”再如宋人林逋《中峰行乐却望北山因而成咏诗》:“庶将濠上想,聊作剡中游。”

  其实,鱼不知乐,鱼舒潜于水中,庄子感知其境乃自引为乐,此为人之乐而非鱼之乐。先哲的能耐在于将“人之乐”说成“鱼之乐”,且语出成典;后以濠上指逍遥闲游之所,寄情于斯言为濠上之风。一句“我知濠上”,竟成为别具会心、自得其乐的语言符号,妙哉!(吴正格)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8/26/content_12227802.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