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9-08-29初见莆田玉湖陈氏宗祠门联“一门二宰相,九代八太师”时,很有些不以为然。我心中嘀咕:即使如此显赫,又便如何?然而,进门另见一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就有些肃然起敬了。如果说前面那副对联明显“炫耀”官衔,后面这副对联则意在激励后人。
稍稍了解玉湖陈氏的历史,便知前一副对联所谓“一门二宰相”,指的是四世孙陈俊卿和九世孙陈文龙。陈俊卿在宋高宗时为相,陈文龙在宋端宗时为相。“九代八太师”也由他们二人而来,“相”即太师,按当时的规矩,凡是拜相的,都要追封前三代先人为太师,这或许就叫“荣宗耀祖”罢。
后一副对联也有点来历。相传那年科举考试,莆田中进士的很多,宋高宗问同是莆田籍的状元黄公度与榜眼陈俊卿个中原由,黄公度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说的是物质层面;陈俊卿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说的是精神层面。这两句话,以后就在莆田地区广为流传。玉湖陈氏“至俊卿始大”,然“文龙濡染先训,而溢励志殖学以继承之”便是例证。
古代有不少文章,是将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于是就有人归纳出“读书做官”论。不必讳言,因为“家贫”而想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来改变命运,或家不“贫”也想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来光耀门庭的不乏其人,且不足为奇。
我也记得,古代曾有“读书种子”一说。明代的道衍和尚劝说朱棣别杀方孝孺时,就说过,如果杀了方孝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这种“读书”,大致就与做官有别。江浙一带的钱氏,从五代时的吴越王钱镠起,直到现当代在诸多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不少钱姓大师,可谓生生不息一脉相传,传的就是“读书种子”而不是官位。
中国文人素以松柏隐喻气节,陈俊卿将“家贫子读书”与“地瘦栽松柏”连在一起时,或许就有这层意思。他本人立身官场也如同松柏,秦桧因“察其不附已”将他晾在一边,秦桧死后,他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弹劾权相汤思退亦颇见风骨。陈文龙的气节,更多体现在外敌之前,在答复蒙元劝降书时,他以“效死勿去”与“有殒无二”表明心志,面对胁逼,他指腹说:“此中皆节义文章,宁相逼耶?”再说说陈文龙的族叔陈瓒,他以“侄不负国,吾不负侄”为誓,继续陈文龙的抗元事业,他因目睹南宋末年政治腐败而无意仕途,与一个“官”字无关,壮烈牺牲后方才被赠兵部侍郎,谥忠武。玉湖陈氏后人立祠纪念陈俊卿、陈文龙以及陈瓒等陈氏先祖,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人格、气节、民族大义,与他们有没有当过宰相关系不大。这才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才是传统文化的真谛。
玉湖陈氏宗祠门口的对联,倘若不是从立祠起就是“一门二宰相,九代八太师”,我倒还真想提议他们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取而代之呢!(宋志坚)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8/27/content_12233757.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