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9-09-03公元39年到46年期间,张堪拜渔阳太守。他是个文武全才,在军事上打得北部匈奴不敢南犯,在经济上创造性地落实了汉光武帝刘秀休养生息的国策,开创了史学家笔下的“渔阳惠政”。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就是他的孙子。近两千年前,狐奴山下,张堪带领百姓南稻北植,北方百姓从此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张堪官拜渔阳太守。渔阳郡,位于今密云西南,与顺义狐奴山近在咫尺。张堪为官勤勉,关心百姓疾苦,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狐奴山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大小泉眼密布,泉水聚在一起,蓄成水泽河流,曲折潆洄。当时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人们只知道种植旱作物,这天然丰富的水资源却白白浪费。
此前,张堪曾任蜀郡太守,通晓水稻种植技术,看到这么多河流湖泊,他想到利用这里的水资源为民造福。张堪对水源、水量、水温、水的流向进行调查,发现这里的水冬温夏凉,适宜种植水稻。于是他从南方引来稻种,教百姓水稻种植技术,从此这一带开始种植水稻,至今已有1900多年。可以说,张堪是北方种植水稻的先驱。《后汉书·张堪传》载:“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
张堪引种水稻,首先做的是治水。夏季经常大雨滂沱,四面的野水聚在一起,一片汪洋,人称为“苦海”。张堪带领人们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河道、修沟渠、叠坝。水大时,利用沟渠把水引入河道,向下游泄水。而大小不等的堤坝,则起到分解、切割水流,改变水流向的作用,把水引到需要的田里灌溉。
张堪把全家接到任上,由他和家人为乡民示范,指导水稻种植技术,并鼓励百姓开垦荒田,种桑养蚕。从此以后,这里有了水稻,人们吃上了大米。当时有民谣说:“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任上,边界安宁,他因地制宜,发展生产,鼓励农桑,使百姓生活富足,他所推行的一套政令被称为“渔阳惠政”。唐大诗人杜甫的《后出塞》有过描述:“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优质的稻米缘于优质的水资源,北小营东西府村人家烧水,水壶不结水垢。老人们形容这里是“水托地”“马蹄窝下都有泉”。清康熙时东西府的大米曾作为贡米,进奉朝廷,远近都有名。1949年后,村里交的大米,粮库都要单独存放,称“单放的公粮”。
张堪从南方引种水稻,不仅使当地多了一种农作物,人们吃上了美味的大米,还因此开垦了许多荒地。狐奴山周围,地下水源丰富,涝洼严重,不适于旱作物的生长。这里的百姓经过长期实践,创造出了“台田”。即从两侧取土,堆到中间,成为土台,称为“上地”。在上地上可以种植高粱、谷子、麦子、豆类、黍子等农作物。两侧的洼地称为“下地”,以前下地只能生长荒草,任其荒芜,有很多土地被白白浪费。张堪带领大家种植水稻后,那些下地都被利用起来,种上了水稻,增加了很多耕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在北小营一带还流传着“大小亩”的故事。张堪引种水稻成功后,制定政策,鼓励人们开荒种田,并给予补贴,新开垦的田地三年内不纳粮。不过,有的人就打起了歪主意,虚报亩数,骗取补助。也就是说,开了两亩地,可能报成四亩。那些虚报的亩数被称为“小亩”,而实报的亩数被称为“大亩”。可三年后,官府按照所报的亩数收粮,那些动歪脑筋的人只能照所报的亩数交粮,吃了亏。所以,志书说张堪“捕击奸猾,赏罚必信”。
为感谢张堪造福一方,顺义百姓们在前鲁各庄为他修庙,名“张相公庙”。正殿内塑有关公和张堪的塑像,关公居东,张堪在西。张堪右臂半屈,手伸二指,意为开垦一亩荒地奖励二吊钱。庙内还有壁画《耕耘图》,画的是水稻从整地、点种、抓秧、施肥、浇灌、管理、收割的一系列生产场景。庙碑详细记述了张堪的生平政绩,供后人追思,祭奠。《顺义县志》载:“汉张堪为渔阳太守,开顺义狐奴山地为田,至今人食旧德,称说不衰。”
张堪为官清廉,不妄取分毫。志书载:“蜀郡计掾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汉,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光武帝刘秀)闻,良久叹息。下诏予以褒扬。”
上世纪60年代,邓拓在《北京晚报》发表《两座庙的兴衰》一文,文中说:“现在顺义狐奴山下,有若干村庄就是历来种稻的区域。你如果走到这里,处处可见小桥、流水、苇塘、柳岸,穿插在一大片稻田之间,这才是真的北国江南,令人流连忘返。”(金克亮)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8/29/content_12257025.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