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命题”出佳作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09-04

《泉趣图》 李燕、杨子洋、徐德亮、毛贤伟 2019年

《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 1951年 现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命题”是中国人在文化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独特智慧,自古有之。大家较为熟悉的《红楼梦》中以“问菊”、“忆菊”等“命题”来作诗,即是一例。

  作画亦是如此。宋代画院时常“命题”令众人开笔,后来此举扩展到文人雅士的生活中,因此留下了众多艺术佳作与逸事传闻。

  齐白石先生门下弟子众多,胡絜青女士位列其中,且成绩斐然。老话说“夫唱妇随”,这回可以改成“妇唱夫随”了——由于夫人胡絜青女士的关系,大作家老舍与大画家齐白石平添了一份更亲近的友谊。于是,老舍先生以诗句“命题”嘱画,白石先生随即留下《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佳作。

  这幅画独一无二,山石笔墨之苍润,水溪波纹之自然,称得上前无古人!山势峻峭,由近及远;溪流清澈,潺潺而下,几只蝌蚪顺势游来,让观者顿时想到了青蛙,心有灵犀地体味着那空谷里传来的蛙声!没想到“命题”作画,竟能引出白石先生如此巧妙的构思!

  其实伴随这幅画诞生的还有另外三幅:《手摘红樱拜美人》(苏曼殊句)、《凄迷灯火更宜秋》(赵秋谷句)、《红莲礼白莲》(苏曼殊句),但《蛙声十里出山泉》最受世人称赞。为什么呢?蛙声是夏夜最吵人,也是最雄壮的“交响乐”,若是画一群蛙儿齐唱,必不是画家的构思,只可作为生物课的图解。怎样才能渲染出十里之外既闻蛙鸣,又能想到山石流泉的清幽意境?白石先生生长于湖南乡间,又经胡沁园等名师指点,苦读诗书,生活环境和艺术修养,促使他能想到如此高妙的表达,创作出这幅旷世佳作。

  转瞬间,老舍先生已“120岁”了,不知道他与白石先生是否还有酬和交集?即使有了“天眼”和“5G”,“那边儿”的事儿我们也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边儿”的人一直都没有忘记他们。

  白石先生门下收的第一位弟子李苦禅后继有人,其子,已经七十六岁的李燕率领后学,以“泉趣”为题作六尺中堂一幅,取前贤作品中“蛙声”、“山泉”之意境,由小蝌蚪的妈妈——青蛙,以及藤萝引申出白石先生作品中的诗意,尤以从“丹柿小院”赶来凑趣的白猫续写了与老舍先生的情缘。伫立画前,由衷动情,叹故人之情愫,感时光之荏苒,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匹夫有责”的担当——“蛙声十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才情,“泉趣”则展现出当代人对艺术的追求与承续。

  《泉趣图》中,李燕依原韵,拟六句小诗题于画上:“只缘蝌蚪引溪径,循声十里觅清源。攀岩不辞汗浃背,果现碧蛙鸣其间。早有白猫来凑趣,丹柿小院奔来看……”仍以蝌蚪起,沿溪溯源至青蛙,以白猫引出对老舍故居“丹柿小院”的遐想。对比白石先生六十多年前的作品,虽已情境迥异,然气脉相通,立意相连,通幅仍依“六法”,既有与前辈应和之意,又显后生恭笔之情。此画一经装裱,即令我眼前一亮,温润率真的笔意,层石皴擦的适度,色调的清爽,白猫和青蛙的顾盼,随波竞游的蝌蚪,既突出了画作的主题,又彰显了作者的至诚与功力。

  《泉趣图》是由四人合作完成的:徐德亮写意白猫,毛贤伟勾勒青蛙,杨子洋挥写紫藤,李燕作山石泉流,皴擦点染,题写诗句以成此幅。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日子里,这幅画作既表达了对老舍先生的怀念,又沿袭了文人间以“命题”为形式进行创作的良好传统。

  何人命此题?本人是也。(孙燕华)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9/02/content_12306242.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