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喜共紫瓯吟且酌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09-18

  老上海人喜欢喝茶,也喜欢用宜兴紫砂壶。清末,南市北市、沿河傍桥、十字街头茶馆遍布,茶客如云,茗香醉人,秋月楼、碧露春、鹏飞白云楼、江南一枝春、品泉楼、香雪海等老上海茶馆诗情画意……与朋友闲聊时,茶客总会不由自主地把玩一下眼前的紫砂壶,那一把把小小、暖暖的紫砂壶,给旧时的文人墨客带来了许多温馨和惬意。

  清中期,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曼生)和制壶名家杨彭年将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图画,将紫砂壶从泡茶的实用功能提升到赏玩的艺术高度。晚清时,沪上一些书画名家如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等人参与壶上书画,是为海派文人与宜兴壶师互动的开始。到了民国,顾景舟、蒋蓉曾等人更是在上海城隍庙的茶庄中任过专职壶师。而从沪上刻壶名家沈觉初与唐云等书画大家合作之后,更给承载茶文化的紫砂壶增添了海派的诗意与空灵的禅意。

  唐云先生生前喜欢喝酒、喫茶、玩紫砂壶,他的案头上总摆放着几把名家制作的紫砂壶。上世纪三十年代,唐云与宜兴制壶名家顾景舟、朱可心、蒋彦亭、王寅春等人往来密切,时常在家中同他们研究紫砂壶制作技艺,还亲自设计构思,画出图纸送到宜兴,请壶师按图纸制作。宜兴的制壶名家,也把刚刚制作好的新壶送到上海,请唐云等人在壶上画画题句,再请沈觉初先生刻壶。唐云先生在紫砂壶上的书画笔墨儒雅、线条简练、布局清心,无论山水、花鸟、蔬果、虫草还是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动静有神;沈觉初先生以书入画,以线为骨,他对中国画理中的疏密、黑白、虚实、繁简、大小、开合、呼应等研究深透,独创了沈氏紫砂壶刻壶技法,唐云先生就曾说:“沈觉初不但自己画得好,而且还懂得画理,当然要请他刻,非他莫‘刻’。”

  言及紫砂壶,在老上海发生过不少逸闻趣事。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吴湖帆将一把曼生壶交给老上海文人汤临泽,请他仿制一把,汤临泽做好后吴湖帆竟分不出真假,汤把真假两壶分开,要吴湖帆分别藏好。过了几天,汤临泽又拿来一把曼生壶,吴问:“这是怎么回事?”汤说:“这才是真壶,先前给你的全是仿品!”汤临泽的绝活由此可见一斑!汤临泽不仅仿制名家紫砂壶,也做他自己独有的款式。

  话说回来了,宜兴紫砂作品,不仅有茶壶,还有各种文房用具,皆与海派文人息息相关。我曾见过不少上海的文化艺术界名人,如陈巨来、钱君匋、叶露园、艾世菊、郑逸梅、刘旦宅等人的书斋里,或多或少都摆着几件紫砂文房器具,像水盂、花盆、笔筒、笔架、调色盘、笔海、摆件等。

  近几十年来,制壶高手纷纷涌现,揭开了宜兴紫砂壶制作新的一页。高温窑里烧成的紫砂壶会显出各种色彩: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虽然紫砂壶不上釉,但其光彩变化多端,且皆为天然原色,质朴浑朴,古雅可爱。

  伴随紫砂壶制作技艺的不断提高,上佳品质的紫砂泥却面临着存量越来越少的尴尬处境,有些制壶用泥甚至以砂锅泥、陶瓶泥代替,做出来的所谓紫砂壶只能放到地摊上低价出售。沪上书法名家林墨兄的一位亲戚在宜兴窑上工作,老窑工曾告诉他鉴别紫砂壶的秘诀——颜色:纯正紫砂之色有紫色、黄色、蓝色等,壶表面应该是越擦越光润鲜逸;声音:放茶叶入壶倒进开水,紫砂壶应发出沙、哑、沉的声音,声音沙哑即说明材质的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如此方能保持茶香,如果注水后发出瓷器般的脆声,即可断定其材质并非紫砂或者紫砂不纯。气味:掺了化工原料的紫砂壶有一股怪味,或是用铁观音入壶,浸泡时间略长水变色或有异味,则为假紫砂壶。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宜兴紫砂壶的历史厚重,韵味悠长。无论是把玩紫砂壶还是用紫砂壶泡茶,壶里氤氲的不仅有茶香,还有隽永的文化味道。(杨忠明)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9/16/content_12418380.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