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9-09-26寇准之前曾有裴度“三起三落”,寇准之后又有王安石“三起三落”。寇准呢,他不是“三起三落”,而是“五起五落”了。
有史为据:
宋太宗淳化二年,寇准为枢密副使,淳化四年,因虞多逊进谗罢知青州,此为“一起一落”;淳化五年,寇准为参知政事,两年后,即至道二年,因张洎“奏准诽谤”罢知郑州,此为“二起二落”;宋真宗景德元年,寇准因毕士安力荐而为同平章事,景德三年,因王钦若挑唆,而罢知陕州,此为“三起三落”;大中祥符七年,王旦荐寇准为枢密使,大中祥符八年,寇准因得罪了宠臣三司使林特而落职,此为“四起四落”;天禧三年,寇准复相,天禧四年六月因丁谓进谗而罢为太子太傅,7月贬知相州,8月贬为道州司马,此为“五起五落”。
寇准之所以“五起五落”,还是因为他是个“争议人物”。换言之,落,是因为他的“好刚使气”,“不为流俗所喜”;起,是因为他的“忘身殉国,秉道疾邪”,为正直的人们所看重推崇。于是乎,他好像一架天平,随着两边砝码轻重的变化而起落。
先说他的“落”。寇准“五落”,与五个人直接有关,这五个人大致都是奸佞小人,有的如虞多逊、王钦若、丁谓在历史上还“佞”得有点知名度。或许有人会说,怎么小人都让寇准给碰上了?然而,官场上的小人总是有的,这也是没有法子的。我想说的倒是丁谓与张洎,此二人原是寇准极力引荐而与他同列的。张洎奏寇准,是因为揣摩到宋太宗有点讨厌寇准,他要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以免受连累;丁谓执意要将寇准一贬再贬,其仇恨的种子却是在寇准嘲讽他“溜须”时播下的。由此看来,寇准是很缺乏一点“明哲保身”的心计的,毕士安说他“忘身殉国”,大概也包含着这一层。
再说他的“起”。寇准落而能起,自然也有人全力支持,其中之一,就是上面说的毕士安。毕士安先寇准为相,他不像唐德宗时的卢杞那样推荐一个易受自己支配的关播与自己同列,却推荐了“善断大事”的寇准,而且直言自己不如寇准,这先得有坦荡磊落的胸怀:明知宋真宗对寇准有看法,不察言观色,不唯唯诺诺,却据理力争,尽情地陈说自己的看法,这也得有一点勇气和骨气。“准既相,守正疾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宋真宗也想藉毕士安之“宿德”箝制寇准,毕士安却心如明镜,“每每申辩”,终使“帝始不疑”,这更是一种高风亮节了。可以说,没有毕士安这一类正人君子的支持,寇准落而再起不易,即使落而再起了,想立稳脚跟也难。
对于毕士安,我怀有深深的敬意。(宋志坚)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9/24/content_12419925.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