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包公朋友的少与多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9-11-29

  包公的朋友多还是少?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近来也引起一些讨论。有人认为少,透过种种历史事件,那个年代包公确有“形单影只”之感,当然也有人予以辩驳。笔者不才,也想来说道说道。

  说包公朋友少,是实情。但那少,只是少在官场、士人群内。而在官场、弟子群内,包公朋友虽少却精。为包公结集出书的张田和给包公撰写墓志铭的吴奎,不就是吗?知音难觅,有一二足矣!正因为有这样的朋友,加之“隔代”尊崇者赏识者的真情唱和,才有了传颂包公千古不衰的奇迹。

  再确切地说,包公朋友少,只是就一定范围、一定时间里而言。对那些热衷于相互利用的世俗朋友,对那些总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者,包公懒得搭理很正常。君子之交淡如水,超出这个范围、这个时间,包公的拥趸者多得很——知音、朋友尤其是草根朋友,多了去了。

  这,正是历史佼佼者的“亮色”。

  纵观历史,类如包公朋友少与多的现象,很有些“规律性”。历朝、历代,古代、当代,凡敢为民发声、敢说真话、敢治凶顽者,在官场的一定范围、一定时间里的朋友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缘由,无外乎人的认识局限性和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但是,超出了一定范围、一定时间,从内心拥趸包公的朋友,便以千万计了。明代的清官海瑞,同样有类似的问题,便是“规律性”的直接反映吧?

  世界复杂多样,视野不能太狭窄。我们在谈古论今总结历史经验时,便须多点唯物意识、辩证思想,千万别把历史本来的“亮点”“亮色”忽略、抹掉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忽略、抹掉之误,割裂、对立之说,实在不相宜了,它给人们带来的,只能是悲观、慨叹、无奈……(郑殿兴 )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9-11/26/content_12431491.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