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12-04迁移后的金宝街新法兴寺。蒋晨明 摄
北京的金宝街,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可谓寸土寸金。但在金宝街的中部,靠近春松胡同的路口,却有一座寺庙建筑,占据了一处黄金位置。这就是今天要说的法兴寺。
法兴寺原本并不在金宝街上,而是在盛芳胡同99号(原什坊院38号),距离今天的位置300多米。难道它会什么腾挪大法?的确如此,它确实是被“平移”过来的。
那还是2002年的故事。当时正在进行建国门内危改建设,原寺庙的位置被规划建成一幢居民楼。在施工拆迁过程中,文物部门发现了这处“宝贝”。经专家鉴定,这处寺庙原为明正德年间权宦刘瑾家庙,是北京胡同里不可多见的明代建筑。尤其是位于法兴寺山墙上的明代壁画更是珍贵。壁画长5.1米,高0.8米,绘制精致,讲述了佛教“华严经变”和“西方三圣”的佛教故事。如此完整的明代壁画作品在北京城内还很少发现。
既要保护“宝贝”,又要实施危改规划,这怎么办?于是,各方专家包括媒体,就法兴寺的保护方式进行了讨论,探索鱼和熊掌如何才能兼得。最终决定,将寺庙“平移”300米,挪至金宝街北侧重建,壁画也成功地得以完整揭取。这就是今天我们在金宝街所看到的新法兴寺了。(蒋晨明)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11/28/content_12432129.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