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胡同里的煤球记忆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12-11

白塔寺东夹道与送煤工,2006年旧影。蒋晨明 摄

  ▌蒋晨明

  眼看着天就冷下来了,老北京胡同里,一到了冷天,就能看到送煤球的。现在虽然都“煤改电”,老百姓不再烧煤球了,但煤球依然是老北京的一种特殊记忆。

  记得有段回忆录,讲的就是老北京关于送煤球的故事。说是煤球是黑的,运煤的地排车是黑的,拉煤的人也是黑的,脸上黑得只剩下两个眼球。这说明旧时这行当不好干,又脏又累,再加上天冷,够受罪的。

  胡同里的人家其实也不怎么舒服,毕竟煤炉不如暖气,而且伺候起来很麻烦。还有储藏的困难,本身院子就狭窄,冬天一到,煤球又要占去不少地方,有的还要放到屋里,橱子角、床底下、墙旮旯等,都成了煤球仓库。还有,烧煤的太多,这冬天的味道就呛人。院子里煤灰多,天也经常是灰蒙蒙的。

  倒是烧煤带来了一系列老行当,除了上面说的送煤球的人,还有专门搪炉子的、摇煤球的,后来又有打蜂窝煤的。由于煤是冬天重要的生计资料,老北京也有一些煤市、煤厂。从现存的胡同名字上就能看出来,比如煤市街、东煤厂胡同、西煤厂胡同等。

  旧时靠煤过冬虽然生活条件不佳,但邻里之间、包括买煤送煤的人之间,充满了人情的温暖和交易的诚信。今天的取暖,已与煤球告别,但传统的温情永远都不应告别。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12/10/content_12434652.htm

(责任编辑:常辰)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