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12-25沿着京通快速路去往北京城市副中心,途经运河商务区时,会在一片摩登大厦的旁边见到一座古塔穆然肃立,显得遗世超然,这座古塔就是燃灯塔。
冬日黄昏,我和友人来燃灯塔拜谒叩访。燃灯塔始建于北周,历经唐、辽、金、元、明、清多次修葺,历史悠久。古塔位于佑胜教寺内,刚一进寺,就能看见塔尖,虽不能登高望远,但能赏其巍峨俊美,也算一件幸事。站在这座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的塔底仰望,只见古塔层层叠叠,塔上斗拱飞檐,相轮、仰月、宝珠相映成趣,佛像砖惟妙惟肖,夕阳抚照,佛光万丈。值得称道的是,塔身飞檐共悬两千余枚风铃,清风拂来,铃声悦耳动听。
因塔身正南的券洞内供奉有燃灯佛,此塔得名“燃灯塔”;燃灯佛为过去佛,也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我们去时,周围的几个僧人正洒水扫地,有三五善男信女转塔祈福。凝望着燃灯佛,倾听着风铃声,默念着偈语,仿佛我也参悟到了几分明心见性、洞悉世事的禅机。
燃灯塔地处京杭大运河北端,千百年来,这里是漕粮北运的终点。穿过历史的烟云,那些转送粮辎的官员、前来朝贡的番使、朝觐面圣的重臣、进京赶考的士子,历经长途跋涉,一见到燃灯塔,就知道进了通州,到达北京。故清人有云:“一支塔影认通州。”
在这历史悠久而又气宇不凡的燃灯塔下,无数文人雅士举目远眺,看大运河静水深流、万船骈集、舳舻敝水,两岸商贾喧嚣、市肆繁华,心中积蓄的激情肆意奔流,留下了一篇篇诗词文章。清中期,朝鲜使臣申政即入京朝贡,抵达通州时,见景物阜庶、闾阎喧阗,由衷赞叹道:“通州自古盛繁华,扑地闾阎十万家。日出市门堆锦绣,满城光艳绚朝霞。”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帝銮驾通州,见燃灯塔映照大运河,留下了“郡城塔影落波尖,生齿休和日日添”的诗句。
作为镇水辟邪的重器,大运河两岸屹立着许多古塔,比如临清舍利宝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它们或带有齐鲁大地的豪迈之风,或呈现烟雨江南的灵秀婉约。而燃灯塔因为地处京畿重地,多了几分天子脚下的威仪与凛然,也因为地处京畿重地,平添了不少国门御敌的悲壮与苍凉——
崇祯十一年冬(1638年),清军分左右两翼破长城而入,大举攻明,连下迁安、丰润数城,逼近通州,京师震动。督师卢象升身着孝服,率军迎战十倍之敌,兵败身死,清军乘胜长驱南下。守城的明军长吏、将校不是畏缩不前,就是望风而逃。
是时,通州岁贡生刘廷训固守吴桥以拒敌,知县李綦隆欲临阵脱逃,被刘廷训制止。清军外围将合时,李綦隆缒城而走,刘廷训急追城上,对守城将士痛心疾呼:“守死,逃亦死,盍死于守,为满城忠义鬼乎!”众人泣曰:“愿为公死守。”清军大举攻城,战鼓雷鸣,箭矢如雨,刘廷训坚守三昼夜,胸中流矢,束而力战,连中六矢乃死。
“生于斯,长于斯”,刘廷训一定时常在大运河畔徜徉徘徊,在佑胜教寺内苦读清修,在燃灯塔下赏景抒怀。三百八十一年前的那个寂寂冬夜,当他孤身一人踏上抵御外敌之路,最后一次仰望燃灯塔时,又是怎样的毅然和决绝?无论时局多么惨淡,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他都坚持自己的信念,绝不妥协,至死不渝。刘廷训转身离开,他拉长的身影和燃灯塔重叠在一起,以一种永恒的姿态在古今交错的时空中屹立。
天色渐晚,雾霭初起,落日在夜幕下隐去最后一道余晖。佑胜教寺内的景观灯亮起,燃灯塔在光影流动间被勾勒得更加清晰。
长河无声,古塔无言。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座塔,在漫漫长夜里照亮前行的路,为自己点亮,也为别人点亮;为自己守候,也守候着别人。
灯塔永在,精神永在。(赵海星)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12/22/content_12437115.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