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圣人形象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0-01-16

  言及“圣人”,人们通常会想起孔夫子,然而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夫子说自己没有见过圣人,有《论语·述而》为证:“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史记》中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记·孔子世家》)他还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告诫孔子,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却能容貌谦和仿佛大愚。你应该去掉骄气和过多的欲求,去掉造作的神态和不切实际的想法,在父母和君主面前都不要自以为是。孔子告辞出来,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可见孔子并不认为老子是圣人,当然评价也不低,他说老子是“龙”。

  最早视老子为圣人的书或是《吕氏春秋》:“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其《重言》章认定老子说话慎重,是能从无声之处获取信息、从无形之处识得真谛的圣人。老子却说自己像个初生的婴孩:“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第二十章)“愚人之心”不过是无欲无知、“毋以有己”罢了,那么初生的婴孩又是怎么回事?“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章),成为天下谿,“常德”不会失去的人,才能回归如婴儿一般。“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圣人察看天下没有偏执,为天下人的利益全身心投入。百姓专注于耳目聪慧,圣人使百姓回到孩童般纯真质朴的状态。细细想来,老子的话很值得玩味。

  在王弼本《老子》中,有三十一次强调“圣人”,环环相扣,寓意不尽相同,以至于我曾以为这是写给“圣人”的书。或曰无为、不言、不居功,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或曰无欲、无私,如“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三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或曰不争、谦下,如“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第六十六章)等。综上所述,老子没有认为自己是圣人,但他希望万物都能依道而行。他笔下的圣人是理想国的体道者,与其他学说中的圣人的最大不同,就是毫无存在感,不但一点也不显摆,而且不需要人们歌功颂德,顶礼膜拜。

  其实孔子心中的圣人形象和老子所言差不多,有人问孔子:“何谓圣人?”孔子回答:“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孔子家语·五仪解》)圣人的品德合于天地之道,应化自如,能穷究万物终始,协调其合于大道,依照大道来成就万事。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百姓不知其德,即便看到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这就是圣人了。

  纵然看到了圣人,人们也不知道,或许这才是老子心中合乎大道的圣人之德吧? (李之柔)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20-01/12/content_12441184.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