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20-01-21宋代范成大曾经这样描述苏州“祭灶”习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史学家称,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的出现,给神鬼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创作平台。《庄子·外篇·达生》记录了巫师回答东周末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提问:“沈有履。灶有髻。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意思说,阴沟有鬼,名履。炉灶有鬼,名髻。门背后垃圾堆有鬼,躲藏不出,名雷霆。“灶鬼”何时变成“灶神”?史无确切记载,不得而知。
不过,到了东汉,“灶神”便普遍人格化。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五经异义》中封了灶神:“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也,祀以为灶神。”东汉泰山太守应劭《风俗通义》则引《东观汉记》一个神话故事,阐述“祭灶”的意义:“南阳阴子方,喜祀灶,腊日晨炊而灶神见,再拜受神,时有黄羊,因以祀之。其孙识,执金吾,封原鹿侯……”这也为后世不断丰富灶神形象和作用埋下伏笔。晋代名人周处所著记述地方风俗的《风土记》安排了灶神职责:“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唐代“故事大王”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诺皋记”篇进一步细化灶神形象、姓名、责任等:“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禺中下行署,此日祭得福……一曰灶神,名壤子也。”
宋延唐俗,人们相信了灶神上天述职,玉皇大帝非常重视其“人间情况”的汇报,若灶神反映情况属实,玉帝就会对浪费粮食或偷窃、说人坏话等品行不端之人处以减寿或破财的惩罚。于是,为让灶神在天帝面前替自家美言,人们便千方百计讨好灶神。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条谓:“二十四日交年,都(开封)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曰:“腊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故而,范成大作词描述祭灶。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民国。(赵柒斤)
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20-01/16/content_347188.htm?div=-1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