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0-02-24宋 欧阳修
《灼艾帖》
欧阳修《灼艾帖》,纸本册页,纵25厘米,横1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 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
《灼艾帖》书法,点画清瘦,布局疏朗,处处散发着清新秀丽的气息。通篇没有过分的工巧与安排,清秀的仪态之中自有劲健飘逸的风骨在。整幅作品点画之间及字与字之间承接揖让、顾盼呼应,充满了灵动与生机。关于欧阳修书法的特点,苏轼评价说:“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 (图7)
清 陈莲舫
御医陈莲舫的药方。
释文: 吴,喉干发呛之势较前为轻,口水见细弦治以和降。北沙参钱半,冬虫草八分,冬衣子三钱,蜜灵桑叶钱半,以贝母(去石)钱半,血燕根钱半,粉蛤壳三钱,白芷□三钱,白柿霜钱半,东白马钱半,凌秋石八分,叭哒仁三钱(去衣买),加枇杷叶三片(去茎),红枣三枚,冲肺露成。四月十二日。 (图6)
清 傅山药方 (图5)
我国的医学自成体系,博大精深,很多作品既是济世良方,又是赏心悦目的不朽之作。今日《墨缘》搜集到书法史中有关药方的一些经典作品,与读者一起赏读。
众所周知,书画家、印人和医生间有着不解之缘。历史中既是医生又是书画家者很多,代表性的如明代王肯堂,清代傅山,直至当代陆维钊等,医者仁心,悬壶济世,书画家们强调提升全面的修养,二者皆“以德为先”;再者,篆刻家手中有刻刀,医生有手术刀,不管是何种刀,必须要心怀神圣感和责任感,一个是对艺术的真诚,一个是对生命的热爱。书法界中有句俗语:“唯俗不可医”,用的就是这个“医”字,书法存在不足,则谓之“病笔”。凡此种种,说明书画家与医生之间,天然就有着一种亲近感。
有关国粹排名的说法,前十位分别是书法、武术、中医、京剧、汉服、茶道、瓷器、围棋、剪纸、刺绣。这当中中医与书法渊源颇深。甲骨文最初被称为“龙骨”(一种止血药)。在过去,要想当医生,须是秀才出身,没有文化是读不懂药典的。近当代陆维钊等人就是明显例子。陆维钊(图1)既精通古典文学,又深谙中药理念,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跨界”思路,所以能够整理很多古代药典;马一浮(图2)先生亦精通中医,曾与不少名医交游论学,亦有临床实践;张宗祥这张唯一的药方墨迹(图3)被收入《中国古今名医处方真迹留珍》,对该方组成细加查考,才知张氏遣方用药均有出处,非精通本草、方剂者何能臻此;诸乐三(图4)是艺术大师吴昌硕的外甥,本身就是学医出身。从以上四人来看,正应验了旧时老中医带徒的四个要求:“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首先强调书法功底,古代医书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是很难理解的,所谓医家出自儒家。在历代书法家中,名气最大的书法家医生非傅山(图5)莫属,傅山在医学上有着巨大的成就,涉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尤以妇科为最。清代御医陈莲舫(图6)早年随祖父陈涛侍诊,得其真传而过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悬壶上海北海路,求治者门庭若市。光绪二十九年创立医学会,以研究中西医术为宗旨。
有句话说得好,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诸葛亮、狄仁杰等都精通医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扁鹊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真名秦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有人依据近年出土的汉简,认为扁鹊就是其中的“敝昔”,如“敝昔曰:所谓五色者,脉之主”,论述了五色脉与脏腑和疾病的关系。中国的古文字体系流传至今,读音和字体变化很大,加之方言原因,“扁鹊”二字在古汉语中并非只有一种写法。“敝昔”与“扁鹊”同音通假是可能的。在汉简中,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医简。
西汉
马王堆《灸经》
马王堆汉墓《灸经》帛书。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关于经脉的专著,也是首次记载艾灸的医学典籍(书法抄本)。其中提到的11条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产马(马刀,即瘰疬)、噎等急难病证共计147种,均可以艾灸灸其所属经脉进行治疗。而且发现,其中一些病证甚至可以“久(灸)几(既)息则病已矣”,意思是有些疾病用艾灸治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图8)
当代 张宗祥
张宗祥药方。
释文: 张劭伦,男,28岁。二服至四服。感冒。霜桑叶三钱,牛蒡子三钱,甜葶苈三钱,白菊花三钱,莱菔子三钱,橘皮钱半,白茅根三钱,苦桔梗三钱。张宗祥。0.22元。(图3)
当代 马一浮
马一浮药方。
释文: 炒前胡钱半,冬桑叶两钱,马勃六分,白杏仁(打)三钱,净连翘二钱,蔻壳五分,象贝二钱,玄参三钱,通草五分,老苏梗三钱,嫩薄荷(后入)六分。两剂。九月廿七日。(伤风一方)。(图2)
当代 诸乐三
诸乐三药方。
释文: 凌左,一九三七年四月,诸乐三处方。当脐作痛,痛不可忍,俯而难仰,乃为痰淤凝滞,阻结肠间,气不流畅,拟桃仁承气汤主之。川桂枝八分,赤芍药钱半,青、陈皮各一钱,杜红花八分,桃仁三钱 ,金铃子三钱,广木香八分,生川军(后下)钱半。 (图4)
当代 陆维钊
陆维钊药方。
释文: 柯重威师,十月十日诊。五剂。久病元气大伤,形瘦神疲,淹滞床褥,脉微无力,舌淡无华,西医认为肋膜炎,抽得肋水甚多,但无好转,拟先大补气血,当否?乞裁。潞党参八钱,制首乌八钱,白归身三钱,川芎三钱,大生地一两,炒冬术六钱,元胡索三钱,泽兰三钱,炙黄耆五钱,云苓三钱,炒白芍三钱,淮山药六钱,甘草两钱。陆维昭拟方。 (图1)
可以说,疫病是与人类的历史并存的社会现象,不受种族、地域、国家、时代的限制,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世人。中国历史漫长,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历经磨难,但中国人的勤劳、勇敢、智慧,可以克服一切困难。需要说明的是,同样一个病症,因为评价角度不同,古今时代的差异,所以认识不同,比如关羽的红脸,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答案是,关羽的红脸形象是在宋代形成的。宋元时代,民间艺术家唱戏表演的时候都开始使用彩墨化妆,目的是突出人物形象,忠义者就化上好妆,奸邪者就化上丑妆。脑洞很大的人则有不同看法。学医的人就认为,关羽有高血压。高血压是西医术语,中医术语叫做“肝阳上逆”。这个词很形象,就是肝火太大,逆行而上。中医说这种病的形成原因是“恼怒所伤,气郁化火”,临床表现是头晕目眩,失眠梦多,五心烦热,面红冒汗。《三国演义》当中虚构了华佗为关云长刮骨疗伤,就是钦佩其忠义之心。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有糖尿病,过去叫“淋渴症”,不停地喝水,但并不解渴。检验方法是什么?当然不可能抽血化验,很简单,找一个地方解小便,如果发现蚂蚁很多,就可以判定。这就是常说的“土办法”。这里所看到的欧阳修《灼艾帖》(图7),是欧阳修写给长子欧阳发的信,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之子欧阳发。所谓“灼艾”,即针灸。《灼艾帖》讲的是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曾经接受过中医的艾灸治疗,欧阳修认为这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可见古人早就重视艾灸防疫,认识到艾灸的作用甚大,能“壮固根蒂,保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百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艾条与艾灸是随着火的应用而产生的,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王堆出土的《灸经》(图8),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艾灸的医学典籍。《扁鹊心书》里讲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强调艾灸能保命,可用于治疗,亦可用于预防。唐代大医孙思邈提出:“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这正是用灸法预防瘟疫感染。2月9日,中国针灸学会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一版)》。中医艾灸,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的重要防治手段。(伟明)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20-02/20/content_12447568.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