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03-31横峰,在江西东北,上饶辖属。历史上的“横峰窑”,与景德镇齐名。亦为名小吃之乡,地土含矿物质,故菜蔬皆富营养。比如,品尝了仅此地出产的玉兰豆,味鲜美,价贵于猪肉。不过,今天的农民靠它致富,也足令人欣喜。
横峰是方志敏创建的闽浙皖赣根据地,为土地革命时期六大根据地之一。当年横峰人口只有六万,而参加红军竟达两万人,血碧沃土,英灵不昧。去年是方志敏诞辰120周年,我去横峰参加“方志敏文学奖”评奖,得以亲炙这块英雄的土地,更得以了解方志敏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方志敏是与瞿秋白同有文人气质和信仰情操的人杰,是殊令人景仰的先烈。
步履匆匆,闽浙皖赣根据地的首府葛源不能不去,那是方志敏叱咤数年的地方。当时这里几乎是一个国家的初型,几乎设有各种政府职能机构,在所有根据地中,只有这里还发行过股票。
时间紧促,不可能全览。但非常有幸能了解到书本上得不到的细节。听当地研究者介绍,方志敏身长一米八许,英俊潇洒,幼年乳名唤“娘娘”。对所有人,哪怕是乡间老妪,永远和蔼可亲。根据地所有的人都敬仰他。汪东兴当年只是个小战士,常遥望方志敏住处的灯光,为之仰止。新中国成立后汪东兴旧地重游,在旧居门前先深深鞠躬,才移步入内。我等一行,当然肃穆躬仪。
方志敏有情操,富文学才华,好整洁,内心浪漫而寓柔情,他在自己的居室外手植一丛芭蕉,从室内可时时眺望。现在芭蕉长势郁郁葱葱,非常茂盛。他早年见租界内悬“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牌,非常气愤,发誓有生之年必为民众筑建公园。后在根据地修建“列宁公园”,辟游泳池,荷花池(寓意清廉),建六角亭。他常常在亭内独坐,读书、看文件,还在亭旁手栽一株梭柁树,今已成围。传说此树为月宫仙树,四季常青,不惧砍折。此中有何等令人感喟的浪漫情愫?芭蕉、梭柁树,枝叶婆娑,风拂入耳,那是革命者的情怀寄托。眼望碧色,心中起伏,不禁口吟一绝:
芭蕉窗外望葱葱,
却见柔柔一缕情。
把卷亭间常俯仰,
苍虬似盖水澄清。
时间有限,葛源不能细访,实为一憾。但印象深刻的点点滴滴,真的令人不可忘怀。方志敏制定党员誓词,共十余条,令我深受触动者有二:拒贪腐和领袖崇拜。但方志敏确乎受到党政军各层和老百姓的真心爱戴。村间有一条碎石路,方志敏出行骑白马。深夜人们听到马蹄声,即知方主席归来,皆心感安详。他的居室门前有块下马石,老百姓常坐于石上等他归来反映各种问题。方志敏待人和蔼,从不压制不同意见,对老百姓尤耐心解答。只可惜下马石旁没有立说明牌。
我参观过不少红色根据地,常常感觉纪念馆事迹提纲挈领,缺乏生动的细节。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行路之余,要寻觅了解细节的人求知,才会得到有血有肉的细节。
斑驳的下马石,似乎依然洋溢着缕缕温情,而温情的背后,是方志敏与老百姓血浓于水的情结。他爱人民,人民亦爱他,他从不以领袖自居,人民也只将他当做亲人。我低首久久凝视那块历经岁月风霜的下马石,轻轻吟出一首小诗:
月光白马映戎衣,
碎径蹄声缓缓稀。
坐石门前多翘首,
归来下镫蔼声低。
从村中出来,夕照给溪水抹上一层霞彩。县文联陈主席讲了新农村改造后的一则故事:姚家村夫妇二人出外打工,待回村后已不识旧家,因为全村旧貌换新颜。走过村子很远,怎么也寻觅不见,经询问才知道,掉头入村,感动而泪下。其实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尤其像方志敏、黄道(横峰根据地创始人)等有坚贞信仰的志士,就是为改变下层百姓的生存状况,而不懈奋斗,而不惜牺牲。中国农民是要求最低的阶层,自古而然。今天,烈士们的愿望已然实现,但他们瞑目九泉已见不到为之信仰奋斗的愿景,这真的是令人肝肠百结。历史绝不该遗忘长眠的烈士,包括他们的节操、情怀,和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以小诗为文之结束:
曾经碧血仰高风,
夕照溪前树影红。
农舍焕然谁不识?
归来游子泪朦胧。
(朱小平)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3/27/content_12453406.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