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在北平完成《红星照耀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04-08

  通过宋庆龄的帮助,斯诺找到了去陕北采访的办法,伦敦《每日先驱报》表示愿意支付斯诺此行的全部费用。1936年6月,中共地下党华北局负责人K.V(刘少奇的代号)指示北平地下党负责人戴维(柯庆施)用隐色墨水写了一封给毛泽东的介绍信,通过东北大学教授徐冰(中共党员)转交给斯诺,并告诉他去西安,那里有人护送他到陕北。

  斯诺高兴极了,他打了天花、霍乱、鼠疫、麻疹、伤寒等各类防疫针,备好一些常用药品、生活用品和采访用品(照相机、小摄影机、胶卷、笔记本),并买了一支勃朗宁手枪用来自卫。当“北平披上了春天的绿装,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景”时,斯诺登上了西行的火车,奔赴陕北。

  4个月的陕北之行,斯诺真正认识了中国,看到了中国的希望。1936年10月底,斯诺满载而归,安全回到了盔甲厂13号的家中。海伦形象地描绘了此时的斯诺:“胡子拉碴,又累又饿,香烟、咖啡、鸡蛋、牛奶没有一样不馋,但是却洋洋得意,咧着嘴笑——酷似一只在吞咽金丝雀的猫儿。”

  斯诺决心隐居起来,整理采访资料,埋头写作。他把摄影胶卷和电影胶片都冲洗出来,海伦全力配合斯诺,当朋友打探斯诺的消息时,她回答说去内蒙古旅行还没有回来。海伦还积极投入到斯诺的工作中,帮助斯诺打字、校对和翻译从苏区带来的资料。

  为了早日将在苏区的所见所闻报道给读者,斯诺把自己关在北平盔甲厂13号那个四合院的小书房里,坐在打字机旁敲打着键盘。“我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热心的党人是能够向你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的,可是这些答案始终很难令人满意。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从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斯诺写下了开头几句话。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朱德、彭德怀、贺龙等红军将领和广大红军战士的形象,苏区的农民、工人、红小鬼和陕北高原空旷辽阔,以及粗犷的民风民俗,一起涌向斯诺的心头,千言万语聚集到他的笔端,他怀着对共产党人、红军将士和苏区人民的敬佩之情和一名新闻记者的责任感、使命感,辛勤笔耕,甚至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工作。一篇篇真实客观、生动形象、夹叙夹议、有真知灼见的文章从斯诺的手中写出。

  为了让中国读者了解苏区和红军,1937年初,斯诺将一部分整理好的新闻稿交给爱国知识分子王福时。王福时立即请郭达、李放、李华春编译成中文,并在父亲王卓然主持的《东方快报》印刷厂印刷,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的出版工作。为掩人耳目,该书以文艺小说的形式秘密发行,后又在上海、陕西等地秘密翻印。

  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斯诺的英文初版《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7次,销售超过10万册。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12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孤岛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10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正如斯诺说的:“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美中合作,在中国如同闪电一击,使人们惊醒起来。”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4/02/content_12454397.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