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笛卡尔留下的“传奇”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0-04-15

  1650年的寒冬时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去世,在他死后的几百年里,他的尸骨被移葬过三次,而且每次都被发现遗骨不全,非但头骨不知去向,即使后来找到了也缺了下颌。这当然是非常蹊跷的事情,美国历史学家和作家萧拉瑟花费多年时间,写了一本《笛卡尔的骨头》,来追述此事。

  说起来,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一样,书中文字本应极其严肃、沉厚,但萧拉瑟偏偏走了一条非常通俗的路子,将其演绎成轻快活泼、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笛卡尔的遗骨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头骨会与其他骨头分离?由此,作者用精致、迷人的文字,带领读者开始一次追踪十七世纪伟大哲学家遗骨的探索与发现之旅,旅途中充满了诱人的穿越。就地点而言,从瑞典到法国,跨越六个国家;就时间而言,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启蒙运动、牛顿发现三大定律、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称帝、两次世界大战、东京“面孔博览会”、“9·11”恐怖袭击事件、环境与大气污染、世界范围内的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当然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把笛卡尔遗骨的散落与真伪搞得那么清楚?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萧拉瑟的执着。在他看来,现代化是从笛卡尔开始的。难道不是这样吗?笛卡尔创立的分析几何学,是一切高端科技的基础支撑;笛卡尔致力于解开人体奥秘,从而治愈疾病、延年益寿,人们一直对此趋之若鹜;笛卡尔追寻的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的哲学,是当下围绕宽容、理性、民主等价值观所建立的世俗文化的基石;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至今都是经典语录,甚至是人们争相表达的“人生态度”……几乎所有人都以某种方式,体现了由笛卡尔带来的现代性的侧面。所以笛卡尔遗骨的踪迹,变成了一条展示现代景象的道路,追踪遗骨的过程,也是我们追溯自身所受教育、追溯数个世纪以来科学与宗教之争的过程。它提醒我们过去的四百年是如何歧路重重地走过来的,我们又该怎样努力,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中这样设问:“我们除了把一具骨骸还给大地以外,还有什么可遗留给后人?”可见萧拉瑟就是试图去回答这个问题的。他将笛卡尔遗骨的分离看作一个隐喻、一则寓言:笛卡尔哲学将“实在”划分为心灵和肉体两部分,他认为这两者各自分离,但他后来认识到这个难题终需解决;事实上,如何让心灵与肉体融为一体,不仍是现代人在苦苦思索的吗?

  笛卡尔确信,感情才是身心交会的密码,正是它将心灵和肉体连接到一起。这或许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虽然他终身未娶,但有一个情人海伦娜,还有过一个五岁时死于猩红热的幼女。在笛卡尔走向死亡的时候,他给了自己的情人一个未来——他把她给嫁了,后来海伦娜和丈夫在埃加蒙德的小村落里经营着一家小旅店。小村落的记录里,“装不下岁岁年年的拥挤人生,但是在那些致密的空间里,有小旅店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有大杯的荷兰啤酒叮当碰响,有手中的烟管青烟袅袅,有敌意的鄙视,有伤感的泪水,有动情的歌声有难言的伤痛,它们解开了笛卡尔的难题”,这使得分离的笛卡尔遗骨,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聚合。(简平)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20-04/12/content_12456108.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