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04-22暖暖,冷冷;冷冷,暖暖,就到了春天。
“桃花开,杏花谢,谁给梨花做满月。”无数代人传唱的这首童谣,把人心全挠痒痒了,于此春光明媚之际,你约上我,我约上他,奔向了柳堤,奔向了河谷,也奔向了梨园。
向往着的梨园,其园田属于有着三百万年历史的北京母亲河——永定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梨园里沙土软软的,踏上去,像踩着面团儿。节令中各种各样野花,各种各样野菜,争相露出了头角。
梨园很古老。据说,最长的树龄已有二三百年。沙田、古树、花如海,有无尽的田野风光。
很明显,静谧的梨园与现实生活形成巨大反差,对人能起“洗心革面”的作用。人性中种种不良,皆可在这一自然环境里化为温顺,以美好形式出现。不管你平日什么身份,来到了梨园,你只是群体中的平等一员。
毫无疑问,观光赏景给人们带来了生之乐趣,快意无限。然而,不知是积习使人们放不下匆忙的脚步,还是本就缺少体察事物的细心,履园之人走马观花者居多,对梨花世界品味不足。
于我而言,世间万物,非“品”无以获真知,非“品”无以摄人生智慧。此心常在,及视至老梨树,端详其铁干虬枝却还英姿蓬勃,先自有了几分敬意,并由此联想到大自然生命力的顽强、人生周期的短暂。在这里,且把口腹之欲、猜测大清朝时梨子滋味的浅薄意念搁下,只想风风光光的应时人,远不如老梨树活得久,耐力大。人生命的卑微,竟如蜂儿、蛾儿一样。
盛开的梨花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美”?这从人的社会心理上可以寻到原因。世人赏花,偏喜红色。然而,红花虽热烈,看得久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不似素花怡心养眼。梨花蓊蓊郁郁的素白中,有一种盛大的气象。它抒发着花魂的洁,映衬着人世间认同的“正”。人观其“正”,也会意有所动,虽不能至,至少心向往之。
淡极方知艳。梨花的淡,原是一种大美。
素花与素心是相通的。钱锺书的一句话不可不记:“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今时今世,可感受到这句话的压力。
是读书人,该去这梨园,该去看这梨花。(董华)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4/17/content_12456976.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