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百年南局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06-09

  说起厂甸,老北京人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庙会,而说起厂甸南局,却鲜为人知。从琉璃厂中国书店旁的“四宝堂”东侧胡同向北走约100米,再往东拐路南,会看到一个有着四层楼房的院落,大门挂的牌子上写着:“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三区分公司厂甸分局”。这看似平常的院落,却记录了北京通信的百年兴衰史。

  宣统元年四月三十日(1909年6月17日),清政府负责电报电话业务的邮传部以北京电话用户剧增和设备容量太小为由,提交两封奏折恳请朝廷恩准,一折曰“改良电话购换新机”,一折曰“请拨给琉璃厂废窑余地一隅,俾得建立电话局(南局)”。当日,两封奏折“均着依议”获准,“南局”因此得名。当时和平门尚未打开,厂甸琉璃厂属于废窑空地,第二年八月二十日(1910年9月23日)南局竣工,其行政效率和建设速度不可谓不快。当时的南局规划了主楼坐北朝南的位置,双层木顶框架结构,使用至今,已逾百年。

  宣统三年三月初三(1911年4月1日),北京电话总局由东城灯市口迁至南局。当时电话用户主要是富人权贵,南城不乏巨商官僚,南局话务量因此在京城居首。

  1911年,出版了北京电话号簿,主要刊登的是位于琉璃厂的南局电话和位于灯市口的东局电话。当时北京城内只有这两个电话局,南局服务区域是外城,所以号簿中有大量商号、金店、票号、车站、饭店的电话,著名的老字号如荣宝斋、清秘阁、瑞蚨祥等已经赫然在册。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南局又开设了公用电话,分别设在南局门外、前门西站站台、达智桥邮电支局和骡马市大街邮电支局。公用电话安装在木制盒内,每通话一次,三分钟内收取小铜币20枚。当时报装一部电话需付押金30个铜元,装设费10个铜元,月租费根据单位性质不同,分别是7、8、9个铜元。

  1939年8月,日伪“华北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简称“华北电电”)在厂甸电话局院内新建了一座长话市话合用的通信机房楼。南局改为北平市电话三局。1941年,南局市话自动交换机房初装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6100门,人工电话撤销。

  1945年8月15日,在日伪严密封锁信息的情况下,南局却在当天就得知了日本投降这一消息。这一天,南局的中国员工像往常一样上班,却明显感到日本员工与往日不同,一个个蔫头耷脑,窃窃私语,并纷纷停止工作去饭馆喝酒,直到酩酊大醉,痛哭流涕地透露了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的消息。中国员工闻之喜极而泣,奔走相告。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日伪“华北电电”,合并报话机构,在厂甸原北京中央电话局内成立北平电信局,以特等局直辖于第七区电信管理局。1948年5月,厂甸营业处新建营业厅建成,开始受理报话业务。

  南局院内曾有一眼泉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枯。日本占领北平后,泉水却干涸了,昔日景象不再。不想日本投降后,泉水又恢复如初,颇为神奇,于是重新进行整修。当时的北平电信局局长亲自撰文竖碑,命名为“复兴泉”,成为南局一景。

  新中国成立后,厂甸局载波站、长机室、长途台几经扩容,南局成为北京长途通信枢纽。南局虽名为南,实际上,它的服务范围西起宣武门内大街,东到中山公园,北至北海正门,以及府右街、南北长街、西华门,包括中南海等地,呈“刀把”状。该区域一直都是国家政府机关、政府首脑的办公和居住所在地,通信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南局成为全国第一个电话“万门局”;1987年,南局开始安装数字程控交换机;1992年春,南局的33局作为北京最大一个步进制交换机局向数字程控交换割接,这在当年曾是轰动一时的新闻。今天的南局,已发展成北至西直门内大街,西与房山、门头沟交界,南接大兴,东至前门大街,下属10个分局、4个营业厅的北京支柱电话局。(赵其辉)

  延伸阅读

  百年未改过号码的用户

  南局电话第七号是五城中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它的电话号码历经一百多年,至今未变!在北京电话的发展史上,多少次的扩容、升位、改网、割接,师大附中这个号码只是局号从南局变为3局、33局、303局、6303局,而用户号码一直没有变化,这在整个北京电话网上都是罕见的,也成为见证北京电话百年发展的一个实例。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6/04/content_12464979.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