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0-07-08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铜奔马”真品 谢田 摄
铜奔马是中国最出名的文物之一,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甘肃省博物馆在展厅中长期陈列的铜奔马是为故宫制作的复制品。2019年,甘博专门购置了新的低反射玻璃展柜,并对马身制作了新的托架。2020年5月8日开馆之后,真品正式展出。这也是铜奔马真品本世纪首次展出。据介绍,真品将持续在甘肃博物馆展出。
我在现场观赏后的直观感觉是,真品非但比复制品精彩圆融,甚至感觉连尺寸都大了一点。真品的一个标志,是马肚子上的文物编号,复制品是没有的。
铜奔马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1969年9月10日,甘肃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13生产队的村民挖防空洞,无意间发现一座有大量青铜俑的古墓,它就是著名的雷台汉墓。很快,墓葬中的各种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队部。当时,生产队的两匹马突然死去,所以村民们想把这批青铜俑卖给废品收购站,换些钱买马搞生产。幸好此事传入了新鲜公社书记的耳朵里,他阻止了文物的变卖和毁坏,并向上级政府反映。当年11月和12月,雷台汉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后两次被调到了兰州。
第一个真正认识铜奔马价值的人是郭沫若。1971年9月19日,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带领的政府代表团,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他仔细查看了雷台汉墓出土的这批青铜俑,当看到铜奔马后,感慨道:“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
郭沫若回到北京后立即向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详细介绍了这批青铜俑的情况,尤其是铜奔马,并当场商定马上将这批文物调京,充实北京故宫正在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展。铜奔马在京展览后,立刻震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铜奔马的名字和年代,目前都还有争议。关于年代有“东汉晚期说”、“汉魏时期说”、“晋末前凉说”、“前凉时期说”、“东汉初期说”等多种说法,东汉晚期说最为流行。名字有“马踏飞燕”、“马踏飞隼”和“马超龙雀”等,马踏飞燕这个名字最出名,但是后来经过多位专家分析,铜马踩的鸟不是燕子,所以后来一般就叫铜奔马。
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4.5厘米、宽10厘米、重7.15公斤。其铸造工艺为分范合铸,即分别铸造马身、马腿以及蹄下飞鸟等部分,再合铸完成整体造型,马腿内夹有铁芯以增强支撑力和强度,铸造工艺在当时非常先进。
铜奔马刚出土的时候,由于年代太久,破损严重。铜奔马的颜色剥落,马头上有几绺鬃毛掉了,颈部一平方厘米大小的孔洞有7个,马尾断了,3个马蹄也空着。主持修复铜奔马的是故宫文物修复专家赵振茂。他先把断了的鬃毛和马尾用锉刀锉好碴口,再焊接好,又对马颈上的孔洞做了填缝,补填空马蹄,最后对修补之处进行做旧处理。然后他按照原型制作了一匹铜奔马复制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就是这件复制品。
铜奔马曾经出国展出过,1973年4月至1975年8月间,铜奔马先后到法国、英国、日本、罗马尼亚、墨西哥、加拿大、荷兰、美国等12个国家巡回展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铜奔马在海外见过的人,比国内还要多得多。由于影响巨大,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谢田)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20-07/06/content_12470329.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