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汉”指河水也指浩瀚星空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0-07-22

  “汉”的字体初文,首先见于西周金文。关于“汉”的本义,《尚书·禹贡》曾有记载,“江汉朝宗于海”,其中的汉,便是汉水。鉴于《尚书》版本的不可考,先秦的《诗经》或许是“汉”字最早的典籍记载,《诗·小雅·四月》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的说法,其指也为汉水。

  不过,除了指河水,“汉”在当时还有更深的意义。《诗经·小雅·大东》有“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这里的“汉”正是指夜空中闪烁的无数星光(《毛传》注疏:“汉,天河也”)。古时的人们将神州大地上奔腾不息的汉水,化作了头顶上灿烂浩瀚的银河。

  用“汉”描绘星空,滥觞于《诗经》,经汉乐府、唐诗和宋词的浸润丰富,其后奔流激越,源远流长。“汉”由指代银河不断演化,后来泛指浩瀚星空或宇宙,后来的文史词赋中引以为“河汉、星汉、霄汉”。于是就有了朗朗上口的汉乐府五言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情深意笃,相思怀远,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我们也领会到了曹孟德《观沧海》中的慷慨悲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虽然语言质朴,却吞吐日月。初览苍凉悲壮,继而又愈发觉得气势磅礴。

  王昌龄在《赠史昭》的首联即诗云:“东林月未升,廓落星与汉。”自东边的树林里仰望苍穹,月亮还没完全升上来,但天上的银河早已泛起辉光,星辰闪烁,数也数不清。后面紧承的即是“是夕鸿始来,斋中起长叹”,衔接自然,赋情极深。

  有关“汉”字的文化意象,历代文人骚客泼墨挥毫,生花妙笔的佳作委实太多,不能一一枚举。那么,“汉”字的意义又是如何演进的呢?

  繁体的“漢”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廿”、“中”、“天”三部分。最初的词源,其本义就是“水流宽阔”,这才有了将河水比作银河。到了篆文时,“漢”的左边是“水”,右边有一个“鱼”字;“鱼”嘴上面是“草”,整个右边即指“草绳拴住鱼”,意思就是有一条河,很容易抓到鱼,此时,“汉”就指汉水。汉水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

  “漢”是形声字,“水”是形旁,右半边是声旁。篆文的“廿”由古文的“口”演变而来,“燕”、“黄”顶部的“廿”也是这么来的。下半部分是古文“黑”去掉面部涂墨痕迹后的正面人形,用以表示受刑人。受刑人嘴里发出的自然是哀嘆声。所以,“漢”这个字从“水”,“嘆”声。

  而“汉”后来更多指代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则归功于刘邦的闪亮登场。他先在封地就任“汉王”,后亡秦灭楚,建立“汉朝”,史称“汉高祖”。其后文景之治,推行休养生息之国策,减免百姓赋税徭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让劳动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进一步稳定,为之后的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其继承者汉武帝励精图治,开辟丝绸之路、攘夷拓土,成就历史上少有的盛世。

  汉朝,一统江山407年,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与当时各民族(尤其是和北方匈奴)长久的对抗、合作与融合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故而一举奠定了“汉人”的名字,塑造了“汉族”的主体地位。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由此以后,与汉相关的文化符号,均沿着历史的滚滚长河,一脉相承至现今。比如,华夏民族使用的语音,渐渐有了统一的称谓:汉语,如今超过13亿的人在使用它;记录汉语的文字,也被称为“汉字”,它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如今仍在使用。在历史上,朝鲜、越南、日本等国都曾使用汉字长达千余年。

  与此相伴,也出现了汉服、汉赋、汉白玉、汉学等众多称谓,其中,“汉学”更是历经数千年而不断演变。因为汉代以研究经学为主,起初汉学是指着重名物、训诂、考据的一门学问,后来汉学泛指对中国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研究的学问。如今,它已成为向世界各国推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门学问。

  “汉”从河水指向星空,再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该了解、学习这段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使汉文化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刘商隐)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20-07/14/content_12471683.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