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白塔相映成趣,市井繁华熙熙攘攘,北京整治提升后的背街小既是老百姓的“民生巷”“民心”,也是吸引市民游客漫步打卡的“网红街”。

“真是大变样了”“的确不一样”“有老胡同那感觉了”……市民游客在对部分街巷胡同探访的过程中,感受到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成果,体会到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不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1

钟鼓楼地区

老街坊搬了家,也常来转转

沿豆腐池胡同向西溜达不远,经过朱红大门的杨昌济故居和古色古香的宏恩观,向南拐进钟楼湾胡同,再走上300多米,人流熙攘的钟鼓楼就出现在老曹眼前。

去年,在钟鼓楼脚下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曹家了。“洋桥去了,新小区、新楼房,挺好。”但老曹依然没事就绕到钟鼓楼附近转转。站在撒满林荫的胡同里,老曹的目光穿过钟鼓楼广场上舞彩绸、踢毽子的老人,穿过欢笑着追逐足球的孩子,最终停留在远处的钟鼓楼上:“看见钟鼓楼,就觉得自己到家了。”

钟鼓楼之间的一片空地,辟过平民市场,开过小饭馆、小商店,20世纪90年代还变成过“大排档一条街”,后来因为机动车数量增加,又一度成了停车场。2012年,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启动,直到2014年,钟鼓楼之间的这片空地才真正成了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

近年来,环境整治提升不断向钟鼓楼周边区域加速推进。2017年,东城区启动“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钟鼓楼地区启动申请式退租和保护性修缮;2022年,又一轮环境整治提升,恢复了钟鼓楼周边地区整洁清朗的“第五立面”,亮出开阔的天际线。

历史风貌保护、环境品质提升,钟鼓楼地区渐渐变成了老曹眼中现如今的模样。

游客来京,先来钟鼓楼打卡

而在不少游客的眼中,钟鼓楼地区则是来北京必逛的重要网红打卡点之一。

早晨8点半,鼓楼一拐弯儿的姚记炒肝店座无虚席,等待点菜的食客在店内排起了长龙。炒肝、爆肚、豆汁、焦圈等一款款“京味儿”十足的特色食物,摆满了食客们的餐桌。“来北京之前,老在网上看到别人发的照片、视频,都是在钟鼓楼前面拍的。所以国庆假期带孩子来北京旅游,第一站就选择先来钟鼓楼打卡。”中秋国庆假期从四川来京的常女士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提前做好的旅行攻略:喝豆汁,打卡钟鼓楼,逛胡同,还特地带孩子去杨昌济故居看看。“孩子今年上小学了,假期带他来北京看看名人故居,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一下北京的历史和文化。”

2

什刹海地区

静下来,找回“过去那感觉”

什刹海,曲径通幽的临水长廊,一名举着手机的网络主播将镜头对准宽阔的水面开始了直播:“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今天我继续带大家逛逛什刹海。”

手机屏幕上,映出一派荷叶池、翠柳扶风的水岸美景。

“越来越有过去那感觉了吧。”与起劲讲解的网络主播擦肩而过,什刹海老居民李阿姨慢慢沿着湖岸漫步。“过去别提了,岸边上全是酒吧,音响喇叭从早吵到晚,酒吧的伙计就在路边拉人人。再看看那水里,酒瓶子、包装袋,净是垃圾。”

2003年,什刹海酒吧进入野蛮生长期,最高峰时,240余家店铺中光是酒吧就足有130多家。酒吧的喧嚣中,一处处古迹逐渐被人们忽视、遗忘。

2017年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发布实施,什刹海酒吧街启动整治。酒吧数量被压缩至30余家,环湖堵点被一一攻克,曲径通幽的长廊探入水中,6公里长的邻水步道全线贯通,口袋公园、古建古迹、休闲文化设施点缀在沿湖步道两岸,静下来的什刹海不仅让老居民找回了“过去那感觉”,也为市民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游览体验。

“银锭观山”美景又回来了

一大早,老字号“烤肉季”摆出的早点摊就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游客和附近居民光顾。孙女士带女儿溜达上了银锭桥。“看,这就是咱们北京的‘燕京小八景’之一,叫作银锭观山。”孙女士用手向西一指。登桥远眺,西山群峰层峦叠嶂;环顾四周,两岸垂柳婆娑;一艘小船划过,波光粼粼的水面立刻被推开层层波浪。

“银锭观山”所在之处,是老城内唯一展现山水城相融的景观视廊。“我上学那会儿,天天都从这银锭桥上骑车而过。”曾在北京市第十三中学读书的孙女士感慨,自己上学时,一眼可望不全完整的西山山脉。

20世纪80年代,积水潭医院建起了一座11层的医院大楼,流畅的西山山脊线被突兀的高楼部分遮挡,美景也因此有了缺憾。直到2020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将“银锭观山”列为核心区36条战略级景观视廊之一。2021年,医院大楼完成降层。“银锭山”的美景终于回来了!

烟袋斜街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门口,被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围得水泄不通。“广福观,明代,管理天下道教的‘道录司’曾设于此……”门前竖立的一块石碑,向游客们介绍了广福观过去的历史,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

“以前以为,什刹海就是酒吧街,根本不敢带孩子来。现在真是不一样了,能看古迹、看展览,还有文创活动。”孙女士兴冲冲拉着女儿,一头扎进了广福观。

3

模式口老街

“13景23院91铺”场景复现

“模式口?玩什么?”中秋国庆假期,朋友的邀约让张女士颇有些意外。

“我小时候在模式口长大,后来因为上学才搬进城里。印象中,过去模式口大街就是村里的一条路,路边都是村民家的平房,最著名的就是法海寺早市,卖什么的都有,物美价廉……”时隔几十年重回模式口,一条历史底蕴与生活气息并存的古街,为张女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拎着菜篮的老人缓缓过街楼下走过;极具韵味的京西特色民居前,居民正在不紧不慢着一把韭菜;房檐下一溜鸟笼中,扑腾着翅膀的小鸟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叫……沿模式口大街漫步,市民游客仿佛一下穿越回了旧时光。

“京西古道”模式口,曾是京城通往塞外的必经之路,驼铃声声,商贾繁华,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但时过境迁,这里也出现了街道杂乱无序、交通拥堵,娱乐、休闲、餐饮、住宿等业态缺乏等诸多问题。2017年以来,依托“疏解整治促提升”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模式口区域开展了疏解非首都功能、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织补街区便民服务等,街区风貌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9月,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驼铃古道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得以重现。目前,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13景、23院、91铺”,已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和宜居、宜游业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新地标。

老街新颜,太懂年轻人了

为了重现驼铃古道的风韵,街头随处可见骆驼雕塑景观,就连街边的座椅都巧妙地被设计成了骆驼的造型。孩子们在骆驼的驼峰间爬上爬下,“骆驼队”成了孩子们最爱的游乐场。

而街边不远处,法海寺炸糕王和小韩家山东煎饼等老店铺售卖的特色食品更是备受游客喜爱。“火得不得了,天天排大队。人多的时候,买个炸糕,得排快一个小时。”模式口大街居民表示,想吃炸糕得趁早,下午再晚点儿就关门买不着了。

咖啡馆、酒吧、吧、民宿等新业态陆续开进了老街。喝着街边饮品店推出的“枸杞桂圆花润饮”“汤秋润饮”等草本饮品,着街头满满当当的文创摊位,张女士直呼:“如今的模式口老街,太懂年轻人了。”

第三轮背街小巷治理再次启动

城市微旅行 条条小巷值得逛

经过连续两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一批“有里有面”的背街小巷出现在市民群众的身边,环境品质显著改善,宜居程度大大提升。

今年,第三轮背街小巷治理再次启动,全市5393条背街小巷将按照精品、优美、达标街巷标准,分类治理、持续推进。

近日,“文明北京”微信公众号发了20条“漫步北京”最美胡同街巷探访路线,邀请市民游客用漫步的方式与城市深度交流。

这些背街小巷不仅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惠民街巷”,有一些甚至成了好玩好逛的网红打卡点。未来,背街小巷将成为首都城市治理的亮点、文脉传承的载体、和谐宜居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