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1-11-292019年1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强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把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增绿化建设25万余亩,空气质量、水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愈发鲜明。《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城市副中心要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作出贡献。绿色发展,正助推城市副中心成为千年古都的又一张亮丽城市名片。
北运河畔绿意盎然,不少骑行爱好者在河堤旁的绿道上愉快骑行。北京日报记者 武亦彬摄
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北京日报记者 白继开摄
北运河近年来因水质明显改善,成为本市首批22条段适宜垂钓区之一,吸引了众多市民到此垂钓休闲。 北京日报记者 白继开摄
城市副中心长在森林里
展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图,15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中心地带,没有高楼林立,而是一片“绿色”——总面积达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绿色发展,正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特色。
《意见》提出,城市副中心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注重留白增绿,加强生态绿带建设,形成城市绿色空间体系,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鼓励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开展北运河上下游同步治理和防洪达标建设,根据水资源条件分步推进京津冀段通航。
其实,早在启动建设之初,城市副中心就规划了“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城市绿心正是其中的“一心”;“两带”分别是指城市副中心和朝阳区交界处的西部生态绿带,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天津武清区交界处的东部生态绿带;“一环”是副中心核心区外围的绿色休闲游憩环。在规划层面上,这座城市就是要孕育、成长于绿意之间。目前,经权威认证机构测算,开园已经一年多的城市绿心,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公园内乔木植被产生的碳汇量进行了抵消,实现了碳中和。
先造林、后造城,城市副中心先后实施了100余项重点绿化工程,新增绿化建设25万余亩,成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生长在森林里的城市”,万亩以上郊野公园和森林湿地达到8处,千亩以上森林组团达到32处。截至2020年底,通州区森林面积已达46.83万亩。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局长胡克诚介绍,目前通州区“创森”的36项指标全部达标,已达到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的条件。预计到“十四五”末,通州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5%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正在协同规划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相关规划正加紧推进。在京冀交界处,杨洼船闸已经开建,明年夏天有望实现北运河京冀通航。游客乘船,除了欣赏两岸连绵不断的绿色林海,还会见到不少“鸟邻居”。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专家钟震宇说:“林子多了,河水清了。越来越多的鸟儿用翅膀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点赞’。”据统计,仅北运河就记录到鸭类、雁鸭类等鸟类近百种,每年超过20万只次候鸟栖息或过境城市副中心。
四地协作守护一泓清水
《意见》提出,加强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全面改善大气、水体等生态环境质量,管控土壤污染风险,逐步统一区域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和绿色环保施工标准。
潮白河入通州到出市界总计37.6公里,河西是通州,河东是廊坊市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防治水污染不是一地之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潮白河沿线的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不再单打独斗,四地已形成涉及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不仅共享了水质监测数据、统一了流域内的水排放标准,还通过联合共治、水量协调等方式,形成治水护水的合力,共同守护好一泓清水。
据了解,通州和廊坊北三县统一了潮白河沿线的水排放标准,避免出现“我保护你污染”的局面。水利调度也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潮白河4座闸实现联合调度,不论是水量、流速,还是起落闸时间,四地都要商量着办,确保向下游稳定补水的同时,潮白河的水质能够稳定达标。2020年,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7微克;水体治理效果显著,出入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考核标准。
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卫东介绍,“十四五”期间,通州区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2025年前实现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达到国家和市级考核要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市级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65等目标。同时,加强区域联防联保联治,全面改善大气、水体等生态环境质量,管控土壤污染风险,逐步统一区域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和绿色环保施工标准。
打造绿色宜居的“无废城市”
《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沿河、沿绿、沿路建设慢行系统,打造自行车友好型城市。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引导绿色出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广泛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和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打造“无废城市”。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通州区委书记赵磊表示,“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以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动,构建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系统,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城市副中心“双碳”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动,城市副中心还积极推动绿色理念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一座绿色宜居的“无废城市”,正在崛起。
“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将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初步形成“一环六横四纵”轨道交通格局,与中心城区接驳的轨道交通达到6条,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同时,还将规划建设“城市风轮”通惠河沿线自行车专用路示范项目,绿色出行比例达80%,慢行系统道路长度达到2100公里。
通州区住建委党组书记、主任孙奎亮介绍,目前城市副中心执行设计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共计27个项目、建筑面积合计476万平方米。在建高星级商品房项目共计8个,其中执行三星级标准3个,二星级5个,共计111.8万平方米。“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继续大力推行绿色建筑,促进建筑全部生命周期减排增效,新建民用建筑将全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再新增100万平方米近零能耗建筑。
居民生活垃圾自主分出率达90.12%,建设生活垃圾分类驿站386座,97.32万居民、3846家社会单位、全部生活垃圾作业企业纳入精细化管理系统……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程卫民介绍,“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以“零废弃”为目标,促进垃圾自主分类率由90%向100%转变,实现焚烧发电厂二期及有机质综合处理中心建设完成并有效运营,保障城市副中心各类垃圾有效资源化处理。
绿色金融“点绿成金”
城市绿心活力汇,曾是东亚铝业的老厂房,通过现状保留、结构加固、内容重构,目前已变成一处深受市民欢迎的休闲运动活力空间,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10月,这里举行了第三届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
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说,绿色发展不仅是城市副中心的特色,也是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相比于“十二五”末,“十三五”末通州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水耗下降28%。这表明,城市副中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几年间实现了重大转变,产业发展呈现低碳化趋势。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已入驻超过1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疏解和承接双向发力。
《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创新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依法设立绿色金融专门机构,设立国际绿色投资集团,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通州区金融办副主任孙国卓介绍,“十四五”时期,围绕绿色经济,将开展引进和培育绿色金融机构,推动一批绿色金融示范项目落地,推动设立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立碳交易中心等一系列举措。城市副中心每年千亿元的投资需求,更是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21年1月至9月,通州区银行机构新增发放绿色信贷87笔,绿色信贷贷款余额124.8亿元。目前,北京绿色交易所碳配额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涵盖重点排放单位1000家左右,累计成交7732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达24.11亿元,成交均价稳居全国第一,初步形成全国较有影响力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园林绿化
●“十四五”期间,森林覆盖率达到36.5%以上
●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基本建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上的13个公园
生态环境
●力争2025年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65
●与北三县协同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
低碳生活
●绿色出行比例达80%
●慢行系统道路长度2100公里
●初步形成“一环六横四纵”的轨道交通格局
●垃圾自主分类率向100%转变
●力争再新增100万平方米近零能耗建筑
绿色经济
●今年1月至9月新增发放绿色信贷87笔
●引进和培育绿色金融机构
●研究设计气候投融资服务平台
原文链接: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1129/20211129_023/content_20211129_023_1.htm
(责任编辑:边玮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