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1-12-23社区163名党员织起“民情网”
居民难事儿“一网通办”
房山区村转居社区苏庄三里,面积将近1平方公里,有7个院、34个楼,大多是无物业小区,住着7000多位居民。居委会只有18位专职社工,这哪忙得过来?
令人惊讶的是,居民的诉求办得都挺快,在西潞街道接诉即办排名中,苏庄三里总名列前茅——解决率92%、满意率98%。
“小马拉大车”,这怎么办到的?原来,多亏了一套“育网式”工作法。在社区居委会的墙上贴着“育网式”工作法示意图——社区党委班子成员担任“管理员”,定期接受“党建顾问团”培训,社区163名党员都是“网员”,按照居住的小区,自然分散到5个大网格、20个微网格中。这张“民情网”守护着社区,居民的诉求“一网通办”。
前不久,住在17号楼2层的一户年轻人,周末睡了个懒觉,等9点多钟爬起来一看,屋里污水横流,拖鞋都不知冲到了哪!因为建成年代早,小院没有物业。头一次遇到这情况的小年轻赶紧在楼门群里求助:“这是怎么了?谁能帮帮我俩?”
“肯定是下水道堵了!我这就叫抢修队。海涛,赶紧去把水闸关上;老刘和张姐,快挨家挨户通知,大家都先别用水……剩下的人,拿上工具,去给2层那户帮忙。”17号楼的“网员”陈国庆,接到诉求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分散在小院各处的居民志愿者们接到消息后,立刻组成一支行动队,有叫抢修队的,有关水闸的,有墩地擦墙的,有喷洒消毒液的……有条不紊地忙活了半天儿,终于找到了堵住下水道的“元凶”——一块凝得如同板砖的荤油。这件事后,居民自发往小院公约里加了一条——“不许把剩菜剩饭倒入下水道”。
陈国庆说,之所以能响应这么快,是因为在“育网式”工作法的引领下,小院里的8名党员和居民志愿者,结合小区实际情况,组成了自治小组,针对下水道堵了、甬路结冰了、垃圾桶满了、大门口不抬杆了等问题制定了好几套“应急预案”,只要居民在微信群里一招呼,“网员”能解决的立刻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管理员”,如果在社区层面还是解决不了,再上报街道,通过“吹哨报到”叫来更多帮手。
“育网式”工作法推行后,17号楼所在的小院管理越来越规范化——门禁要“刷脸”,车辆不乱停,地上没痰渍,楼道无广告……院门口,公示8位党员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上方还有两行大字: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网格就是一块阵地。
苏庄三里社区党委书记邵雪松说,“育网式”工作法还制定了“网规”,指导党员开展各项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党员每年最低不能少于两次入户探访,询问并帮助居民解决相关问题,上不封顶。哪怕是去和老人聊聊天,为老人读读报,或是打扫下卫生做做饭。”邵雪松说,通过党建引领,让每个小区里都有一张“民情网”,兜尽民生事。
党员带领居民拧成一股绳,让这处无物业的居民院,成为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民情网”的凝聚力还在增强,越来越多的在职党员加入到了“网员”的队伍中。据统计,社区有206名在职党员和56名社区党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其中21人在卡口值勤时间超过6个月。不少居民深受感动,或是一起值守,或是送来慰问品……齐心合力,守护家园。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1223/20211223_003/content_20211223_003_5.htm
(责任编辑:张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