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月
【敬业奉献】黎檀实:救治一线冲锋在前
2022-08-01

黎檀实,中共党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4级。现任后勤科技发展国防科技专业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分会会长、第九届全军急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青年科学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常务副会长等。从医34年来,他始终奋战在抢救一线,救治逾万名急危重伤病员;出色完成国际维和、抗震救灾、援奥医疗服务、载人航天救援、“9·3”阅兵卫勤保障、军事卫勤演训等多项重大任务;牵头研发我军新型系列急救包囊,救治技术与装备的先进性赶超发达国家。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国际健康促进奖”,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所在团队被表彰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基层建设先进单位”7次、“先进基层党支部”5次,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

救治一线冲锋在前。急诊科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是医院急危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黎檀实常年盯在临床一线,每天不到6点半就到科里查看患者情况,双休日、节假日也绝少休息,遇到大的抢救无论多晚也立刻赶到科室参与大抢救,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2014年一个周末,某院校15人在训练中突发急性呼吸道损伤,批次紧急转运至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救治。他接到电话后立即从家中赶到科里组织抢救,第一时间协调全院相关科室会诊,为批量伤员的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经过抢救,伤员全部转危为安,而他直到次日凌晨3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2013年4月,他作为专家医疗队成员奔赴雅安救治地震伤员,抵达后不顾余震危险立刻展开巡诊,和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中夺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次巡诊途中发现一位29岁全身多处骨折、胸腹腔出血的伤员病情正在急剧恶化,若不及时抢救就会有生命危险,他和队友连续抢救3个半小时,伤员病情才稳定下来。为确保转运途中安全,他不顾刚下手术台的疲倦,亲自连夜护送到后方医院,陪伴伤员直至转危为安。在汶川、玉树、岷县地震伤员救治中,他也处处当先锋、打头阵,与战友携手并肩,用高超医术为一个个危重伤员重新点燃生的希望。

重大任务勇于担当。黎檀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彰显情怀与大爱。他先后参加国际维和、援奥医疗服务等多项国内外重大任务,他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敢于担当,不辱使命,在国际上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

2004年,黎檀实作为赴利比里亚首批维和队员执行联合国卫生援外任务,短期内迅速组建联合国一级医院并担任院长。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克服战乱不断、生活条件艰苦、疫病流行、人员及物资短缺等危险和困难,带领国际医疗团队一年间共救治伤病员4000余人次,没有一人因疟疾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没有发生一起流行性疾病暴发事件,获得“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并荣立二等功1次。

2004年以来,黎檀实作为全军处理日本化学武器医疗专家组成员,先后6次参加处理日本遗留化学武器的现场医疗保障,圆满完成既定任务。2011年以来,先后3次赴内蒙古参加神舟系列飞船航天员救援保障,担任首席急救专家,带领团队高标准开展工作,深受航天发射中心领导和航天员的一致好评。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带领26家医院191名医护人员,负责对3个场馆提供精细医疗保障服务,推行军地人员混合编组管理模式,使医疗服务保障工作“任务明确、职责清晰、高效运转”。在比赛中,一名美国球员左侧眉弓被棒球击伤,黎檀实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果断下达转院行清创美容缝合术的指令,及时正确的医疗处置和周到的服务,受到美国随队医生的高度称赞。国际奥委会医学与科学部沙玛什主任给予“五星”的高度评价,在北京奥运会对口医院院长会议上,黎檀实作为31个比赛场馆唯一的团队代表介绍了医疗组织和救治经验做法。

2015年举世瞩目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首次邀请全国300余名抗战老兵和英烈子女参阅,平均年龄近90岁。黎檀实作为老兵方队医疗保障总指挥,创建了健康评估、三级检诊、联合巡诊、远程监测为一体的保障模式,实现了服务零失误、救治零延误、参阅零减员,被阅兵联合指挥部记三等功。

聚焦战场研发创新。身为军医,黎檀实坚持科研与临床并举,围绕提升战场救治能力,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研究,发表军事医学相关论文80余篇,获军队医疗成果奖5项,承担多项课题研究。牵头连续举办5届长城军事医学论坛,成为首都医学界的盛会和名片。2014年,黎檀实在国内率先提出“战术战伤救治”理念,带领全军多家科研单位,研发出我军新型火线战伤救治器材与装备系列急救包囊,其救治技术与装备的先进性赶超发达国家,为我军能打仗、打胜仗提供了坚强后盾。

作为项目负责人,黎檀实承担全军“十二五”后勤科研基金重点课题多项。围绕战场救治的时效性,他带领团队构建出“战术战伤救治技术与标准体系”,研究成果在部队训练演习和遂行任务中大显身手。他携带该新型系列急救包囊科研样装参加某演习,试装试训受到全军各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经过不断研发革新,该新型系列急救囊式装备配发部队,黎檀实带领团队先后对多个部队及医疗救护医院的军医、卫生员、战士等数百人开展了几十场新型战救器材与装备的急救技能培训,辐射部队人员数万人,并使用该系列新型器材成功救治批量伤员4名。

演习任务繁重,为了让部队官兵更快更准确掌握战救技术,每天早上5点黎檀实就到营区开展培训,晚上逐一到帐篷进行流动示教。他率先垂范,在自己身上示范鼻咽管通气的操作。演习考核,受到一致好评。通过在数十支部队数万人次的装备试用试验及救治技术的培训,有效提升了战场火线救治的能力水平。

当前位置:首页 > 1月
【敬业奉献】黎檀实:救治一线冲锋在前
2022-08-01

黎檀实,中共党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4级。现任后勤科技发展国防科技专业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分会会长、第九届全军急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青年科学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常务副会长等。从医34年来,他始终奋战在抢救一线,救治逾万名急危重伤病员;出色完成国际维和、抗震救灾、援奥医疗服务、载人航天救援、“9·3”阅兵卫勤保障、军事卫勤演训等多项重大任务;牵头研发我军新型系列急救包囊,救治技术与装备的先进性赶超发达国家。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国际健康促进奖”,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所在团队被表彰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基层建设先进单位”7次、“先进基层党支部”5次,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

救治一线冲锋在前。急诊科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是医院急危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黎檀实常年盯在临床一线,每天不到6点半就到科里查看患者情况,双休日、节假日也绝少休息,遇到大的抢救无论多晚也立刻赶到科室参与大抢救,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2014年一个周末,某院校15人在训练中突发急性呼吸道损伤,批次紧急转运至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救治。他接到电话后立即从家中赶到科里组织抢救,第一时间协调全院相关科室会诊,为批量伤员的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经过抢救,伤员全部转危为安,而他直到次日凌晨3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2013年4月,他作为专家医疗队成员奔赴雅安救治地震伤员,抵达后不顾余震危险立刻展开巡诊,和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中夺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次巡诊途中发现一位29岁全身多处骨折、胸腹腔出血的伤员病情正在急剧恶化,若不及时抢救就会有生命危险,他和队友连续抢救3个半小时,伤员病情才稳定下来。为确保转运途中安全,他不顾刚下手术台的疲倦,亲自连夜护送到后方医院,陪伴伤员直至转危为安。在汶川、玉树、岷县地震伤员救治中,他也处处当先锋、打头阵,与战友携手并肩,用高超医术为一个个危重伤员重新点燃生的希望。

重大任务勇于担当。黎檀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彰显情怀与大爱。他先后参加国际维和、援奥医疗服务等多项国内外重大任务,他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敢于担当,不辱使命,在国际上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

2004年,黎檀实作为赴利比里亚首批维和队员执行联合国卫生援外任务,短期内迅速组建联合国一级医院并担任院长。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克服战乱不断、生活条件艰苦、疫病流行、人员及物资短缺等危险和困难,带领国际医疗团队一年间共救治伤病员4000余人次,没有一人因疟疾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没有发生一起流行性疾病暴发事件,获得“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并荣立二等功1次。

2004年以来,黎檀实作为全军处理日本化学武器医疗专家组成员,先后6次参加处理日本遗留化学武器的现场医疗保障,圆满完成既定任务。2011年以来,先后3次赴内蒙古参加神舟系列飞船航天员救援保障,担任首席急救专家,带领团队高标准开展工作,深受航天发射中心领导和航天员的一致好评。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带领26家医院191名医护人员,负责对3个场馆提供精细医疗保障服务,推行军地人员混合编组管理模式,使医疗服务保障工作“任务明确、职责清晰、高效运转”。在比赛中,一名美国球员左侧眉弓被棒球击伤,黎檀实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果断下达转院行清创美容缝合术的指令,及时正确的医疗处置和周到的服务,受到美国随队医生的高度称赞。国际奥委会医学与科学部沙玛什主任给予“五星”的高度评价,在北京奥运会对口医院院长会议上,黎檀实作为31个比赛场馆唯一的团队代表介绍了医疗组织和救治经验做法。

2015年举世瞩目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首次邀请全国300余名抗战老兵和英烈子女参阅,平均年龄近90岁。黎檀实作为老兵方队医疗保障总指挥,创建了健康评估、三级检诊、联合巡诊、远程监测为一体的保障模式,实现了服务零失误、救治零延误、参阅零减员,被阅兵联合指挥部记三等功。

聚焦战场研发创新。身为军医,黎檀实坚持科研与临床并举,围绕提升战场救治能力,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研究,发表军事医学相关论文80余篇,获军队医疗成果奖5项,承担多项课题研究。牵头连续举办5届长城军事医学论坛,成为首都医学界的盛会和名片。2014年,黎檀实在国内率先提出“战术战伤救治”理念,带领全军多家科研单位,研发出我军新型火线战伤救治器材与装备系列急救包囊,其救治技术与装备的先进性赶超发达国家,为我军能打仗、打胜仗提供了坚强后盾。

作为项目负责人,黎檀实承担全军“十二五”后勤科研基金重点课题多项。围绕战场救治的时效性,他带领团队构建出“战术战伤救治技术与标准体系”,研究成果在部队训练演习和遂行任务中大显身手。他携带该新型系列急救包囊科研样装参加某演习,试装试训受到全军各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经过不断研发革新,该新型系列急救囊式装备配发部队,黎檀实带领团队先后对多个部队及医疗救护医院的军医、卫生员、战士等数百人开展了几十场新型战救器材与装备的急救技能培训,辐射部队人员数万人,并使用该系列新型器材成功救治批量伤员4名。

演习任务繁重,为了让部队官兵更快更准确掌握战救技术,每天早上5点黎檀实就到营区开展培训,晚上逐一到帐篷进行流动示教。他率先垂范,在自己身上示范鼻咽管通气的操作。演习考核,受到一致好评。通过在数十支部队数万人次的装备试用试验及救治技术的培训,有效提升了战场火线救治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