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卫军,男,197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京东绿谷蔬菜产销合作社社长。
京东绿谷蔬菜产销合作社自2006年成立以来,采取联合化、统一化、科技化、体验化“四化”模式,重诚信打品牌,如今的蔬菜行业联合社日益发展壮大,注册社员由105户增至900多户,辐射带动2000余户,种植蔬菜面积由200亩增至2000多亩,亩效益由2500元增至4000元,日光温室亩效益由1.2万元增至2.5万元,在联合社里工作的员工年工资收入达2万多元。史卫军带领农户依靠科技、凭借诚信好口碑,社员种植能力不断提高,给社员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效益。
2006年合作社成立之初,为打开销售市场,史卫军经常早出晚归四处寻找销售渠道。一次,为了与一位大客户见面,他连续等了三天三宿,每次都带着当天的新鲜蔬菜样品,困了就在车里打个盹儿,大客户被他的真诚与坚持所感动,直接与他签约合作。2010年,他发动70余户村民的100栋大棚种植娃娃菜,由于村民没有种过娃娃菜,不懂种植技术,加上日光温室设备设施老化不完备,导致娃娃菜全部抽薹,不存在商品性,按照约定,合作社不能回收,眼看村民愁眉苦脸,有的掉眼泪,有的不甘心,他亏本决定按照合同原价对所有村民的娃娃菜进行回收,挽回村民损失20余万元。这次惨痛的技术教训给合作社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史卫军并没有放弃做大做强农业的梦想,从此以后,每到种植茬口,合作社会根据客户订单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并全程技术指导,农作物成熟后进行回收,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收益,也保证了餐桌上蔬菜的品质。多年来在他的诚信经营下,注重果蔬产品质量更是让他赢得了更为广阔的订单市场。京东绿谷产销合作社与北京20多个大专院校成为友好合作伙伴,建立了新发地批发配送中心和2个蔬菜水果加盟连锁店,建成了2个大型保鲜库及加工车间等配套设施,运输车辆由原来的2辆增加至9辆,果蔬日配送量40余吨。
2011年合作社建立了200亩集中化展示园区,经过七年的苦心经营,目前基地分别荣获国家级、市级标准化园区等荣誉称号,运用先进的物联网系统及绿色防控技术常年生产各种特菜20余种,常年组织社员进行先进的种植技术及管理技术培训。自2012年以来,合作社积极探索其他销售途径适应市场,目前已和三家上市公司合作近6年,在与汉铭集团等三家上市公司合作初期,由于配送量大经常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每次出现质量问题史卫军都第一时间出现在客户面前进行沟通,并为大家讲解农产品安全知识及改进措施,通过一年多的磨合稳定了客户关系并深深认识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应建立互信关系,合作社制作食品安全常识及基地宣传片,分别在三家上市公司进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集团客户配送与消费群体直接对接,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利润比传统销售渠道提高20%。十多年来,凭着诚实守信的经营思路,合作社日益发展壮大,注册社员由105户增至900多户,辐射带动2000余户,种植蔬菜面积由200亩增至2000多亩,陆地蔬菜亩效益由2500元增至4000元,日光温室亩效益由1.2万元增至2.5万元。
从生产基地建立开始,史卫军就启动了扶贫助残项目,帮助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2014起合作社连续三年被评为残疾人扶持基地,带动残疾人就业累计50多人,产业帮扶残疾人家庭累计投入70多万元。2017年依托政府低收入产业帮扶政策,共计帮扶低收入家庭31户,通过种植项目每户实现增收3000元。
两年前,京东绿谷基地建成农业物联网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系统,监控平台等设备。去年,合作社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安装温室物联网自动给水给肥系统,实现园区智能化、科技化。整个系统可协调工作实施轮灌,充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实现对灌溉、施肥的定时、定量控制,节水节肥节电,减小劳动强度,降低人力投入成本,既省力省时又提高了产量。
在疫情期间,北京京东绿谷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为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的蔬菜供应,按照粮食生产、“菜篮子”稳产保供”的要求,在排摸适种地块的基础上,动员各村的种植大户包干,落实种植面积,保证后期蔬菜持续供给。同时,还利用直播课堂,加强线上的技术培训与日常宣传。线下则由区、镇两级指派技术人员实地巡查与跟踪指导,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到农产品安全与生产两不误。
随着北京京东绿谷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效益的不断增长,社员利益也相应得到了提高,既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又带动周边实现蔬菜现代化生产,各项生态技术,也进一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率。史卫军说:“现在通过改良各种设备,种植更科学了,消费者的饮食也更健康,社员们都能有个好收成,一举多得,不仅不累,我还越干越有劲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