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和永,男,196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商鲲教育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同时担任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理事会副会长、北京市东城区工商联副主席、商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扶贫道路上,涌现出很多贡献者,他们亲身经历过贫困并立志改变这一现状,也一直在为此付出着。
4月的北京春暖花开芳香四溢,众人纷纷选择外出踏青,欣赏这怡人的美景,且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潘和永却无心顾及,因为还有很多人等着他去继续帮扶,巩固脱贫成果。
2020年11月,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9年10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2019年7月,荣获“北京市扶贫协作奖-爱心奉献奖”。2018年12月,潘和永创办的北京商鲲教育控股集团被评为“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
专注职业教育 发展慈善事业
潘和永出生在河南开封的一个偏僻农村,祖上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小就有一个脱离农村到城里生活的梦想。潘和永小时候住在土坯的麦草房里,晴天四处透风,雨天更是苦不堪言。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吃的是“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些都是他脑海里抹不去的回忆。
十多年前,当潘和永看到周围考不上大学的青年,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外出打零工,一遇“风吹草动”,便要返乡务农,当时他就有一个创办职业培训学校的想法。于是,他毅然辞去了令人羡慕的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到首都北京创业,最终经过十多年的打拼,他亲手创办的北京商鲲教育控股集团,由最初的两人一台电脑逐步发展成现在的大型综合教育集团。
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自创业以来,潘和永带领商鲲教育集团一直把慈善当作事业来做。在一次扶贫考察中,他来到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的四川大凉州,得知一个彝族小孩,从小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年幼的弟兄3人仅靠堂哥微薄的打工收入勉强维持。初中毕业后,因年龄小又无一技之长,只能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了解到当地困难学生的情况后,潘和永将22名彝族困难学生送到商鲲教育集团旗下的雄安校区学习,免除一切费用,并承诺免费安排就业。此外,他还收养了来自贫困地区的3个孤儿,对他们视如己出,现全部安排在集团就业。逢年过节,潘和永会把孩子们请到家里吃团圆饭,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2016年,刚加入商鲲教育集团不到一年的一名退伍军人突患白血病住进了医院,因家庭困难无力救治,潘和永发动员工捐款16余万元,自己捐赠30万元,鼓励他树立信心战胜病魔。同样来自贫困家庭、身患白化病的河北女生,潘和永不仅出钱为她治病,还免除了她的全部学杂费和专业技能费,该学生毕业后在北京地铁成功就业。
胸有家国情怀 投身扶贫工程
商鲲教育集团成立至今14年来,共安排16万余名学生高薪就业,帮助万千家庭摆脱贫困。
为提高扶贫攻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潘和永抽调精干力量成立集团扶贫工作办公室,在全国率先提出“培养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岗位、改变一个家庭”的职教扶贫理念,在全国特别是北京市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因事因地制宜践行多种帮扶模式,他本人及集团高管先后随全国工商联和北京市工商联领导,到贵州织金县、新疆和田和阿尔山、河北张家口、等地开展职教扶贫调研并提出针对性帮扶措施。
潘和永始终铭记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光彩和慈善事业,集团成立以来,累计为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3200多人免除学费和专业技能费640余万元,为13200多名贫困学生减免学费792万元。向地震、旱涝灾区捐款260余万元;向儿童福利院及失学儿童捐款160余万元。为解决北京市东城区对口帮扶的张家口崇礼区土豆和红薯滞销问题,集团于2018、2019年两次认购爱心土豆共计200吨、红薯3万斤,解决200余户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帮助东城区和崇礼开通了一条扶贫帮困的“蔬菜通道”。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潘和永通过北京市光彩事业促进会为武汉疫区捐款10万元;为湖北第九人民医院捐赠500份检测试剂盒,价值9万元;为合作院校捐赠50万只口罩;为东城区东花市南里社区捐赠50箱消防纸巾;通过开封汴商联合会捐献5万元防疫资金。14年来,累计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贫困学生等社会群体以及党建援助、扶贫济困、社会公益等活动捐款捐物、减免学费达1.9亿多元。
为贯彻和执行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2019年开始,集团面向全国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的“百县万人工程”和“万人免费上大学”项目,目前已有1000多名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在集团旗下院校就读,在免除其全部学杂费的同时,集团每个月还为他们提供600元生活费,毕业后就业有保障,让“培养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岗位、改变一个家庭”的扶贫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点工程,潘和永和他的团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即使前方道路坎坷,他们也无所畏惧。“一步一个脚印,总会登上峰顶。”这是他始终坚信的理念,也是为之奋斗的终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