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女,197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教师。曾荣获东城区先进教育工作者、东城区优秀共产党员、东城区“优秀教师”称号。
中国之道以孝为先,为君子者必懂孝。古语说道:“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从小耳濡目染着孝敬长辈的美德,孝顺之根深深地植根于高老师的心中。高艳老师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病重的父母和公婆,孝敬老人,虽然有苦有泪,但她感到更多的是幸福!
高老师的父亲是一名警察,老人家一辈子舍小家顾大家,为了老百姓的安危,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是高老师一家人的荣耀!十多年前,老人严重脑出血,在重症监护室观察了21天,她和妈妈就在监护室门外整整守了21天。21天后,老人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闯过了这一关。21天的煎熬,让高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恐慌。
父亲出院后,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老人,高老师就和老人搬到了一起住,每天晚上七点半雷打不动地给父亲擦洗,夜里两小时起一次床帮他翻身、抠背、接尿。白天坚持陪老人练习走路。练习走路那段日子,为了不耽误女儿上班,父亲约好每天在楼门前等她下班,不管有多累她都要先扶着老人锻炼一阵子。在照顾父亲期间,高老师还学会了剪头发、刮胡子等男同志擅长做的事。为了让老人的关节多活动,她还专门去请教按摩的大夫,学着给老人按摩,十几年从未间断。在高老师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终于可以丢掉拐杖独自行走了,身体恢复得也很快。
就在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恢复日常时,意外再次降临!老人第二次脑出血,比第一次更加严重,医院两次下了病危通知。于是,高老师奔波于各大医院遍访名医,用最好的治疗方法,选最好的药,又一次把父亲从死神面前抢了回来!生命虽然保住了,可老人生活已经无法自理,只能长期卧床,身边再也离不开人了。白天由母亲照顾,晚上到夜里她来接班。
老人一辈子把工作看得重于一切,在父亲的影响下,这么多年来高老师也没有请过一天假,再苦再难也努力克服。守在病床边,她一边备课、批阅作业,一边看护老父亲。她怕自己睡过头,上闹钟定好时,两小时起来一次为父亲翻身拍背,每周换洗床单被罩是个挑战,都是她一个人把老父亲抱到另一张床上,给老人换洗,再困再累再难她都咬牙坚持。卧床病人的照顾不仅需要体力、精力,还需要一笔庞大的经济支出。为了节省费用,高老师学会了给父亲输液、测血糖、做膀胱冲洗。十二年来,她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没日没夜地照顾卧病在床的老父亲,牺牲了很多本应是调整和休息的时间。凭借着这份坚强和坚持,高老师在默默地照顾老父亲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本职业务之外的本领!
为了照顾老人,高老师放弃了要孩子。爱人没有怨言,还特别支持她,“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为了老人,他们付出了很多。有理解也有行动,高老师的爱人也帮助她照顾老父亲,为老人家按摩。夫妻同心,太多感动!他们苦着累着幸福着!精心看护父亲十二年,直至老人安详地离开。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心怀孝道,身体力行,无微不至,劳而无怨。高老师既是老人有生之年的骄傲,也一直是邻里之间孝老爱亲的榜样。
老人走后,高老师夫妻二人又承担起照顾公婆的重任。公公得了急性脑梗,大脑右半球全部梗死,溶栓手术后在重症监护室住了23天才恢复意识,这23天她和爱人守在重症监护室门口,白天上班,下班后就到医院守夜,夜里实在顶不住了,她就在医院的长椅上眯一小会儿。老人出院后身上插着胃管、尿管,也是长期卧床。有了照顾父亲12年的经验,再次担负起照顾公公的担子,高老师也多了一份从容。每天不管多晚都要回家,和保姆一起给老人洗洗涮涮,一周剪一次指甲、刮一次胡子,换洗床单被褥,三周理一次头发,已经成了她的工作日常。公公长期卧床,大便费力,每次都是她给老人打开塞露,帮老人抠便。随着病情加重,老人又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每次翻身擦洗的过程中,高老师要承受无辜的谩骂、打和掐,她的身上经常可以看到老人掐过的痕迹,但是每次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包容。作为儿媳她默默地照顾公婆,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婆婆感动得悄然落泪,发自肺腑地夸赞自己的儿媳妇“打着灯笼都难找!”
亲戚朋友来到家里,看到一尘不染的房间和干净利落的老人,都交口称赞!每次回家,楼下的爷爷奶奶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给她竖起大拇指!
照顾老人的同时,高老师没有耽误一天工作,每天准时出现在班里,给孩子们上课,很好地处理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舍小家顾大家就是她的工作态度!
孝心可以使老人心情愉悦、健康长寿。可这个孝绝不只是父母老后为他们端茶送饭,端汤喂药,不只是父母年迈时的物质赡养,高老师用朴素的孝心,维系着家庭的和谐幸福。孝心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恩。殚精竭虑,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愿我们都怀有感恩之心孝敬老人,愿天下的父母都安度晚年、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