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第三季度
【敬业奉献】姜联东:清洁能源之火让奥运之光“飞扬”
首都文明办 2022-08-12

姜联东,男,1968年7月出生,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冬奥火炬项目总师。从2019年8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氢燃料火炬设想的萌芽,到2022年2月2日世界首套氢燃料高压火炬——“飞扬”,真正昂首阔步于双奥之城,尽显绿色科技之光。姜联东不仅首次将氢燃料应用于奥运火炬传递,而且对国家氢能的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产生重大影响。姜联东先后被评为1997年航天工业总公司先进工作者、2018年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先进个人,并获得2019年中国创新创业方法大赛一等奖。

“她就像我们亲自抚养的孩子一样,在自己的手中诞生成长”,在鸟巢火炬传递保障现场,101所火炬研制技术总师姜联东,看着火炬手高擎“飞扬”火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含泪花地说出这样一句话。

姜联东在101所展厅举起他倾注心血的冬奥火炬

敢为人先,梦想与现实的亲密接触

姜联东1990年参加工作,在101所从事航天发动机试验20年,是2004年氢和氧发动机YF77第一次试车试验的负责人之一,在氢氧发动机试验及氢的制备、储运、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造诣颇深。2008年,当他看到奥运火炬传递时,就萌生了氢燃料火炬传递的设想。在此期间,他还提出了把氢能产业化纳入所十三五规划的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并被采纳。2019年8月,在冬奥会火炬项目对接研讨会上,他大胆提出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氢作为燃料的设想。就是这敢为人先,超前意识的创新想法,由此拉开了北京2022冬奥氢燃料手持火炬立项、研制和应用的序幕。

追求卓越,彰显大国实力

2020年1月,东京夏季奥运会宣布将使用氢作为东京奥运会火炬燃料。“‘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老一辈航天六院人不断追求卓越的信念,不停地在耳边响起。” 姜联东回忆说。“日本用氢作为火炬燃料,我们不能落后,他们用10支,我们用1000支,10000支,要成为世界第一个冬奥火炬的‘零碳’排放国家。”在火炬研制研讨会上,姜联东握紧拳头,信心满满地说。

2021年6月姜联东在101所进行火炬项目汇报

手持火炬采用氢气作燃料,其中的安全问题,是氢火炬能否真正应用的核心关键,是“一票否决”项。姜联东牵头提炼了101所用氢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工程经验,充分调研了国际国内情况,再次到北京冬奥组委进行了全面陈述,面对措辞严厉的质疑,他从容解答,全面展示了101所在氢的理论、技术、研发、应用及制备、储存、试验、安全使用方面的能力业绩,给专家组吃了“定心丸”。

为克服氢燃料火炬研制周期短、技术难度高、经费批复周期长等困难。2020年2月开始,姜联东一方面向所领导陈述情况,组建队伍,搭建试验条件,得到所里的大力支持和前期垫资,先行开展研制;一方面,奔走于北京市科委、科技部、冬奥组委之间,通过多方协调,火炬原理样机研制获得北京市科委立项启动。

2020年7月9日,氢燃料火炬原理样机首次合体,试火成功。为打消大家对火炬安全的顾虑,他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潇洒地拿起了点燃的原理样机火炬内芯,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火炬”“第一举”。“我们的火炬,一定会成为世界首例真正的可手持储氢火炬,而且绝对安全可靠。”这一举,给了奥组委极大的信心,领导和专家心里的石头真正落地了。2020年10月16日,北京冬奥组委率近百人团队来101所考察,姜联东代表火炬团队现场演示了氢火炬在大风、暴雨、零下40摄氏度超低气温下的点火及运动试验,表现远超丙烷火炬。专家组现场高度评价,当即拍板:北京冬奥圣火传递手持火炬全部采用氢燃料。央视、北京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中央、地方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2021年3月17姜联东在会场参加科技部冬奥火炬项目课题答辩

智思妙想,“飞扬”尽显科技“范”

为了能够匹配“飞扬”火炬灵动飘逸的外形,奥组委、101所与几家合作单位,从厘毫之争到昼夜演算,经过数十次设计迭代,“飞扬”才真正拥有了一颗“氢芯”,而这正离不开姜联东的技术思路和关键决策。

为高质高效完成科技含量高、设计全新的火炬绿色能源“心脏”的研制,姜联东在立项阶段就预见性地提出设计一套火炬综合试验测试平台系统,模拟验证火炬传递可能遇到的极端恶劣环境和极限运动状态。这一研制思路,是将航天系统工程的理念及发动机试验测试全覆盖的方法应用到火炬研制中。建立的火炬综合试验测试平台也已成为冬奥组委唯一指定的2022北京冬奥火炬产品鉴定与综合试验基地。为了确保手持高压储氢装置既安全可靠,又合法合规、可量产,姜联东主持制定国际首个手持火炬用储氢气瓶企业标准,通过了全国气瓶标准化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和制造许可,确保了高压储氢气瓶工业化生产的品质。

因火炬阀门设计的独特性,在火炬充装完成,开阀前,如何有效确定火炬使用前的安全可靠,成为奥组委极为头疼的难题。姜联东在某次火炬传递安全保障会上,猛然抬起了头,带着血丝的眼中,闪过一丝智慧与兴奋的光,“借鉴航天火箭发动机校准试车交付管理模式,在火炬充装完成后,进行10秒点火试验;同时气瓶充气后,进行密封包装,使用前检测密封包装情况,确保使用安全可靠。”安静的会场,突然热闹了起来,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看似简单的一个方案,实际上是几十年航天试车试验及工程应用经验的积累与升华。

2020年10月,姜联东在101所向奥组委专家汇报冬奥火炬项目情况

从萌芽火炬用氢,到火炬研制成功,再到圣火完美传递,两年多时间里,姜联东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创新、果敢、担当、坚韧,富有梦想和激情,懂得珍惜和感恩。这种奋斗的初心,让姜联东收获了成功,也成为他踔厉前行、笃行不怠的动力,送别完镶嵌“航天氢芯”的“飞扬”,他又带领团队,开启了新的奋斗之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三季度
【敬业奉献】姜联东:清洁能源之火让奥运之光“飞扬”
首都文明办 2022-08-12

姜联东,男,1968年7月出生,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冬奥火炬项目总师。从2019年8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氢燃料火炬设想的萌芽,到2022年2月2日世界首套氢燃料高压火炬——“飞扬”,真正昂首阔步于双奥之城,尽显绿色科技之光。姜联东不仅首次将氢燃料应用于奥运火炬传递,而且对国家氢能的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产生重大影响。姜联东先后被评为1997年航天工业总公司先进工作者、2018年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先进个人,并获得2019年中国创新创业方法大赛一等奖。

“她就像我们亲自抚养的孩子一样,在自己的手中诞生成长”,在鸟巢火炬传递保障现场,101所火炬研制技术总师姜联东,看着火炬手高擎“飞扬”火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含泪花地说出这样一句话。

姜联东在101所展厅举起他倾注心血的冬奥火炬

敢为人先,梦想与现实的亲密接触

姜联东1990年参加工作,在101所从事航天发动机试验20年,是2004年氢和氧发动机YF77第一次试车试验的负责人之一,在氢氧发动机试验及氢的制备、储运、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造诣颇深。2008年,当他看到奥运火炬传递时,就萌生了氢燃料火炬传递的设想。在此期间,他还提出了把氢能产业化纳入所十三五规划的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并被采纳。2019年8月,在冬奥会火炬项目对接研讨会上,他大胆提出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氢作为燃料的设想。就是这敢为人先,超前意识的创新想法,由此拉开了北京2022冬奥氢燃料手持火炬立项、研制和应用的序幕。

追求卓越,彰显大国实力

2020年1月,东京夏季奥运会宣布将使用氢作为东京奥运会火炬燃料。“‘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老一辈航天六院人不断追求卓越的信念,不停地在耳边响起。” 姜联东回忆说。“日本用氢作为火炬燃料,我们不能落后,他们用10支,我们用1000支,10000支,要成为世界第一个冬奥火炬的‘零碳’排放国家。”在火炬研制研讨会上,姜联东握紧拳头,信心满满地说。

2021年6月姜联东在101所进行火炬项目汇报

手持火炬采用氢气作燃料,其中的安全问题,是氢火炬能否真正应用的核心关键,是“一票否决”项。姜联东牵头提炼了101所用氢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工程经验,充分调研了国际国内情况,再次到北京冬奥组委进行了全面陈述,面对措辞严厉的质疑,他从容解答,全面展示了101所在氢的理论、技术、研发、应用及制备、储存、试验、安全使用方面的能力业绩,给专家组吃了“定心丸”。

为克服氢燃料火炬研制周期短、技术难度高、经费批复周期长等困难。2020年2月开始,姜联东一方面向所领导陈述情况,组建队伍,搭建试验条件,得到所里的大力支持和前期垫资,先行开展研制;一方面,奔走于北京市科委、科技部、冬奥组委之间,通过多方协调,火炬原理样机研制获得北京市科委立项启动。

2020年7月9日,氢燃料火炬原理样机首次合体,试火成功。为打消大家对火炬安全的顾虑,他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潇洒地拿起了点燃的原理样机火炬内芯,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火炬”“第一举”。“我们的火炬,一定会成为世界首例真正的可手持储氢火炬,而且绝对安全可靠。”这一举,给了奥组委极大的信心,领导和专家心里的石头真正落地了。2020年10月16日,北京冬奥组委率近百人团队来101所考察,姜联东代表火炬团队现场演示了氢火炬在大风、暴雨、零下40摄氏度超低气温下的点火及运动试验,表现远超丙烷火炬。专家组现场高度评价,当即拍板:北京冬奥圣火传递手持火炬全部采用氢燃料。央视、北京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中央、地方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2021年3月17姜联东在会场参加科技部冬奥火炬项目课题答辩

智思妙想,“飞扬”尽显科技“范”

为了能够匹配“飞扬”火炬灵动飘逸的外形,奥组委、101所与几家合作单位,从厘毫之争到昼夜演算,经过数十次设计迭代,“飞扬”才真正拥有了一颗“氢芯”,而这正离不开姜联东的技术思路和关键决策。

为高质高效完成科技含量高、设计全新的火炬绿色能源“心脏”的研制,姜联东在立项阶段就预见性地提出设计一套火炬综合试验测试平台系统,模拟验证火炬传递可能遇到的极端恶劣环境和极限运动状态。这一研制思路,是将航天系统工程的理念及发动机试验测试全覆盖的方法应用到火炬研制中。建立的火炬综合试验测试平台也已成为冬奥组委唯一指定的2022北京冬奥火炬产品鉴定与综合试验基地。为了确保手持高压储氢装置既安全可靠,又合法合规、可量产,姜联东主持制定国际首个手持火炬用储氢气瓶企业标准,通过了全国气瓶标准化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和制造许可,确保了高压储氢气瓶工业化生产的品质。

因火炬阀门设计的独特性,在火炬充装完成,开阀前,如何有效确定火炬使用前的安全可靠,成为奥组委极为头疼的难题。姜联东在某次火炬传递安全保障会上,猛然抬起了头,带着血丝的眼中,闪过一丝智慧与兴奋的光,“借鉴航天火箭发动机校准试车交付管理模式,在火炬充装完成后,进行10秒点火试验;同时气瓶充气后,进行密封包装,使用前检测密封包装情况,确保使用安全可靠。”安静的会场,突然热闹了起来,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看似简单的一个方案,实际上是几十年航天试车试验及工程应用经验的积累与升华。

2020年10月,姜联东在101所向奥组委专家汇报冬奥火炬项目情况

从萌芽火炬用氢,到火炬研制成功,再到圣火完美传递,两年多时间里,姜联东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创新、果敢、担当、坚韧,富有梦想和激情,懂得珍惜和感恩。这种奋斗的初心,让姜联东收获了成功,也成为他踔厉前行、笃行不怠的动力,送别完镶嵌“航天氢芯”的“飞扬”,他又带领团队,开启了新的奋斗之路。